5月2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这次报告回顾了2019年以来人民法院的主要工作,用先进的理念、切实的举措、详实的数据、典型的案例讲述了疫情防控、扫黑除恶、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智慧法院等一系列的法院故事,紧跟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对2020年的工作做出了“预告”和“宣言”。
受理3156.7万件,审、执结2902.2万件,结案标的额6.6万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2.7%、15.3%和20.3%。当数字达到一定规模,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或生活经验,就很难形成具体的感受,但如果把这些案件的卷宗平铺起来,大约是铺满7个鸟巢的面积,假定每份卷宗有30页,大约能摞起4个珠峰的高度,从中不难感受到数字背后浩大的工程量,体现了新时代法院人的使命与担当。
当然,法院工作绝不仅仅是数据的累积能够反映的,坚持围绕中心、司法为民,服务大局、维护稳定,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报告突出了新时代法治建设的主题,是对法院长期贯彻依法治国理念的延续和发展,其中,“公平正义”一词荣登“人民法院工作热词”榜首,可见,司法实践中对公平正义的诠释无疑是群众最期待、最关心,也最切身的方面。
只占办案总数6.8%的刑事案件,由于能够直接勾起人们“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朴素的正义情感,可说是社会热点的熔炉,其中,涉黑涉恶、贪污腐败以及严重暴力犯罪等重大案件更是群众关切的靶心,对此,报告没有长篇累牍的阐述法理,而是用数据和案例回应了社会关注,依法审理孙小果案、杜少平操场埋尸案等涉黑涉恶案件,实实在在的“打伞破网”,让群众拍手称快,依法严惩杀害北京民航总医院医生的孙文斌等一批暴力伤医犯罪,用司法守护“最美逆行者”,依法纠正张志超等重大冤错案件,实事求是的实行审判监督,有错必纠,维护了司法权威,增强了群众对司法的信任。
“撞伤儿童离开遇阻猝死案”、“患者飞踹医生反被伤案”、“小偷逃逸跳河溺亡案”……报告提及了若干弘扬正气的案例,让守法者不用为他人过错买单,通过一系列案件审理,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法律和道德风险,坚决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横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和稀泥”做法,这既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工作的成果,也是对朴素传统的公平正义观念的回归,即便不学法、不懂法,人们按照伦理道德、常理人情来看,也会认为法院判决理所当然,无可争议,润物细无声,让守法的公民有遵循、有保障、有底气,是法治引导人们向上向善的最好方式。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司法实践中,只有使每一个案件都折射出公平正义的理念,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方能形成法治中国的宏大叙事,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更有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新时代法院人还当直面风险,迎接挑战,勇担使命,履行职责,为书写执法办案、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法院故事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