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两年间,各地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成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最好注脚。随着互联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政务”将会更上一层楼。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网友使用过交通违章、网上查询缴费,网上报警,或公积金网上查询、提取服务。“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赢得不少网民的高度认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2018年,要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加快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通信息孤岛。
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快“智慧法院”的建设。截至2018年2月底,中国庭审公开网直播庭审64.6万件;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文书4278.3万份。建成了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在吉林、浙江、海南等14个省市开展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改革试点等。
关于扎实加快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建议一是建立常态化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利用天平工程、财政专项、科研项目等多种资金渠道,建立“智慧法院”建设经费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资金配置,同时创新信息化投融资机制,在外包项目中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法院信息化建设;二是积极引进专业化技术人才,借助人才优势,通过加强与科技界、法学界的合作,积极吸收专家学者的经验和智慧,实现整体设计、系统应用、技术团队的完善和优化;三是加快人民法院的审判、执行信息系统与公安、国土、房产、交通、金融、证券等有关部门实时联网,构建网络共享交换体。
“互联网+政务”不仅是服务群众的平台,更是沟通、联系群众的重要窗口。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就要接受群众的监督。“互联网+政务”给群众提供了一个监督的重要平台。
“互联网+政务”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也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最基本的信息服务,也就是信息公开,让群众能够随时查询相关的信息;其次就是线下服务互联网化,群众不用四处跑腿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一块办理。
在网络上经常有人抱怨,为了办一件事需要跑好几个部门,开很多证明,这也是各部门间信息不连通带来的弊端。未来要升级“互联网+政务”就需要将各部门数据连通,实现共享,让“群众少跑路”。打破“信息孤岛”,让数据连通也是将来推进的重点。
同时,还要打造按需定制的“智慧政务”。群众在互联网上确定要办事项之后,系统能够自动匹配所需材料,通过数据库调取相关的证明和文件,让群众在家就可以把业务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