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怀旧的人,童年的照片、小学的日记本、初中的篮球鞋、高考的准考证、大学的火车票。生而为人,总能想方设法用各种载体来留住回忆,什么时候拿出来,都能让自己身临其境,重温当时的点滴。当然,有种味道,我也能够记住一辈子。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天中午,母亲回家时手里提了个袋子,香味要比她的脚步更快地蹿进屋子,母亲说道:“这是咱们街头卖家常菜的朋友中午做的鱼香肉丝,我带回来让你尝尝,如果好吃的话,妈就去学着给你做。”我食指大动,自打我拿起筷子,就停不下来了,那种味道酸酸的、甜甜的、辣辣的、很奇妙。当时还小,就只能这么形容,至于味道是好是坏,反正母亲说那天我吃了三碗米饭。
往后的日子,母亲学会了做鱼香肉丝,于是这道菜就成了我家餐桌上的保留曲目。真的又好笑又感动,因为有时一大清早,也会看到一盘子鱼香肉丝配着油条和豆浆。慢慢长大了,也经常在外面吃饭,慢慢也开始知道,其实母亲的鱼香肉丝没有饭店的好吃,慢慢的,母亲也忘记了该怎么做这道菜了,慢慢的,母亲也年级越来越大了。
是从大二开始,我喜欢上了做饭。感觉自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吃货”。那天母亲闲聊时给我说:“记得你小时候,有一次吃鱼香肉丝吃了三碗米饭,那时候你才多大啊......”我脑袋一紧,瞬间产生了一种泪腺崩溃,眼泪马上就要夺眶而出的感觉。母亲后面的话其实我没有听清,思绪瞬间被鱼香肉丝的味道拽回了那个中午。“我带回来让你尝尝,如果好吃的话,妈就去学着给你做。”我的脑袋里一片空白,除了幸福,只剩下那个熟悉的鱼香肉丝的味道。
妈,咱俩中午吃鱼香肉丝吧。你把大米淘一淘,蒸点儿米。我下楼买块儿里脊肉,买点菜......
鱼香肉丝,需要准备的配菜只有木耳和冬笋丝,但是家常做法喜欢加胡萝卜,柿子椒,或者蒜薹。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是谈不上正宗。究其原因,是因为胡萝卜,柿子椒味道很窜,把自然的鱼香味道夺走了。然而冬笋和木耳,它不霸气,不夺味,不欺味,做这道菜就非常适合。先将冬笋和木耳切丝备用,再将葱,姜,蒜切末。主料选用猪里脊肉,首先因为纹路清晰,容易处理,其次就是出成率高,家庭做方便。然后将肉丝码味,加葱姜水,料酒,去除肉腥,然后搅拌肉丝,让料酒和葱姜水渗透进肉丝,这样肉才能更多汁,更滑嫩......
我把上述内容讲给母亲,卖弄自己对于做菜的才华,母亲说:“大男人,天天围着厨房转,不过,你做的饭怪不得好吃,讲究那么多,妈妈不行,都记不住了。”
鱼香肉丝点睛之笔就是鱼香肉丝碗汁的调配,整道菜的成败都在于此。加料酒、生抽、白糖、香醋、再来点盐定一下底味。加入适量淀粉,以便待会收汁出盘。接下来就是热火朝天的炒制环节,五成油温加入肉丝低温滑油,保证肉丝湿润多汁。加入泡辣椒,简单煸炒出红油,再加入葱姜蒜翻炒。与此同时,加入冬笋丝,木耳丝,稍加翻炒,味道也有了,颜色也出来了,顺锅边儿加入碗汁,轻晃勺,翻裹。即可关火出勺,满屋飘香,恰到好处,保证食指大动。
这就是熟悉的那个味道,我足足记了十多年。味道,不仅是味道,还有背后的人和故事,它们会很大程度增加享受美食的幸福指数。味道唤醒记忆,记忆产生情绪,情绪又推动了味道。这不是虚无缥缈的假浪漫,也不是矫揉造作的瞎正经,而是人本身的条件反射。
母亲说:“这鱼香肉丝真的好好吃,恐怕今天我要吃三碗米饭啊!”
美食,让幸福的人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