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两家关系咋样啊?”祥符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仇政法问前来法院办事的万隆乡村干部刘和平。
“前几天在村里的小卖铺旁边,我看见二人互相开始打招呼了!”
祥符区万隆乡的牛建红家和孟百林家世代相邻,牛建红家居东,孟百林家在西。2005年4月份,孟百林家翻修院墙、门楼,将院墙外扩半米,并在门楼的东墙南边与牛建红地界交界处栽了三棵桐树,这样以来张三出入门户的道路变得非常狭窄,空的机动车勉强还能通过,若想把庄稼什么的拉进院里,只能望路兴叹了。
牛建红当时就强烈抗议,牛建红认为孟百林的院墙、门楼、三棵桐树占压了自己的宅基地。孟百林则辩称,自己的门楼以及院墙、桐树全在自己的土地使用证范围内,对方完全是无理取闹。村委经调解无果,此后,牛建红不断向乡政府、县政府 、县信访办 、县土地局等部门反映,要求处理。期间,乡、县政府及土地部门工作人员也多次到现场调查、调解,最终没有拿出令两家满意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2013年8月份,原开封县政府、县国土资源局、万隆乡政府、万隆乡土地所组成了联合工作组,去解决两家纠纷,工作组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现场勘验丈量,为两家界定了边界,并且打上了灰桩,结果,两家对这个边界还是不满意。
最终,于2015年5月份,牛建红以孟百林宅基地使用侵权为由持诉状走向了祥符区(原开封县)法院,合议庭经过审理判决后,牛建红及孟百林均不服,提起上诉。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重审后,祥符区法院由仇政法和法官程利军、张贵山等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接手此案后第二天,仇政法等就赶赴当事人所在村庄走访调查,对照当事人及左邻右舍宅基地使用证,调查、丈量了与牛建红、孟百林两家相邻的所有住户的宅基地使用情况,并制作了现场勘验图。仇政法等法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本案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虽然都持有合法的使用证,但双方实际占有状况与宅基地使用证载明状况不符,双方边界不清,致使牛建红所诉孟百林侵权事实一直无法查清。合议庭建议应由政府有关部门对双方的宅基地的边界重新确认。区政府(原开封县)对双方的宅基地纠纷做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书生效后,祥符区法院对本案继续审理。
然而,被告孟百林家开始起了抵触情绪,越来越不配合,甚至连应诉相关手续都无法送达。当仇政法一行做完牛建红家的工作转身前往孟百林家时,原本家里是有人的,却变成了铁将军把守,打电话也无人接听,这种情况可不是一次两次。有一天,当仇政法一行回到院里,同事问他吃了没有?合议庭成员张贵山说:“吃了,喝的汤,闭门羹!”其实,作为案件承办人的仇政法何尝不想早点把案件了解,依据行政处理决定书可以毫不费力的作出合法合理的判决,仇政法考虑的是如何缓解两家之间的疙瘩、改善两家长期以来恶语相向、剑拔弩张的关系。
“这个案件可没少费我们劲,”合议庭成员程利军感叹说,2015年11月下旬的一天,程利军问仇政法:“仇院长,天气预报报的开封可是有雪呀,我们还去吗?要不要改期啊?”
“去,既然约好了当事人,就得风雨无阻,不能改期,现在就出发!”
到当事人家中,孟百林见仇政法带着尺子和灰桩来了,立即打电话叫来了亲戚朋友一帮子人,他们百般阻扰,七嘴八舌,不让丈量定边界。仇政法一看这阵势,对同行法官说:这不是最好的调解机会吗?在平时这些人可是请都请不来的。遂走到人群中间,从“六尺巷”的故事到自己二十年来审理、调解过的案例,从物权法到民法通则,从“远水不解近渴”到“远亲不如近邻”……一直从上午讲到下午,仇政法等干警忘记了萧瑟的寒风、忘记了还没吃午饭,酣畅淋漓的讲着,感觉自己就是很棒的“演说家”。说者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听者神情专注。“演讲”结束了,阻挠者成了帮忙者、成了见证人。法院干警和双方当事人在随风起舞的雪花中,清除垃圾,寻找参照点,丈量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打上了双方默认的定纷止争的灰桩。回法院的路上,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原野,一片白茫茫,法官们的心境格外亮堂。
案件审理后,虽然双方没有达成调解协议,最终还是做出了令双方都能接受的判决。
双方当事人拿到判决书后,都表示接受判决,不再上诉。就这样,法官们用自己的热心、耐心、公心、诚心赢得了当事人的理解,将情理与法理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让双方当事人胜败皆服的法律效果。(文中人物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