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吃饭时,听到母亲絮絮叨叨的说着在老家的父亲不久前将收获的几车红薯存放进了红薯窖内,说等放假时我们开车回家拉回来几袋,熬稀饭,炸红薯丸子,可好吃了。母亲的话语顿时勾起我对故乡红薯窖的温馨回忆,想起小时候下到红薯窖内捡拾红薯的开心和快乐。
我的故乡位于豫东平原的泛区故道,因为黄河决堤,给这里留下了一层厚厚的黄沙土。按照农家人的眼光,这样的土质最适合种植红薯。七十年代出生的我,小时候故乡的田地内经常种植着大片大片的红薯。每到夏天,放眼四顾满眼绿茫茫,微风过后,沙沙作响。一场秋霜过后,满地都是黑乎乎的红薯叶,这个季节红薯就该收获了。再看田间,满是等待收获的农家人。随着犁铧的翻卷,一串串肥硕的红薯就美美的躺在松软的泥土上,醉了农家人的脸。
红薯收获后,除少部分削成红薯干晒干外,大部分都需要放到红薯窖里保存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时间吃到新鲜的红薯。在我的记忆深处,村子旁边的荒地上家家户户都挖有红薯窖,一个挨着一个。红薯窖一般挖有三四米深,长方形,上边用木棍、秸秆、塑料布封严,再盖上一层黄土,中间留有一个锅盖大小的入口,平时用用一个木板或水泥板盖得严严实实。窖壁上布满了一个个上下用脚蹬的坑窝,一篮篮红薯被父亲整整齐齐的一层层摆放在里面,为防止密密麻麻的红薯相互之间蹭掉皮,父亲在摆放红薯时每层上面还要均匀地撒上一层细沙。如今想来,在那个没有冰箱冰柜的年代,红薯窖的确是一个天然的保鲜储藏室。红薯很娇贵,天冷时容易冻坏,而红薯窖里湿气大,保温效果好,红薯存在窖里,一直到第二年夏天都不会烂掉。
如今想来,每次到红薯窖捞红薯的场景都是历历在目,宛若就在昨天。父亲会讲一根长长的麻绳栓在我的腰间,小心翼翼的将我放进红薯窖,然后再吊下一个竹篮子。窖里一片黑暗,我弯着腰,嗅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在黑暗中摸索着将一块块红薯放进篮子。等装满后,就对着上头的父亲大声的喊着“满了”,而后父亲就晃悠悠的将红薯拎到窖外。等红薯装的够几天吃时,父亲再将我拉上去,那种晃晃悠悠的感觉就像荡秋千一样美。
小时候,经常感觉到乡下的冬天是那样的寒冷而又漫长。蔬菜也不多,于是烧红薯、煮红薯、红薯稀饭便成了农家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食品。每到做饭时,奶奶都会在灶膛了塞进几块红薯,等饭做好后,红薯也熟了。还未吃到嘴里,一股诱人的清香就扑鼻而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农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种植红薯的农户越来越少,随之而来的是红薯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储存功能,被人们一个个用土填平,逐渐淡出了乡亲们的视野。怀念故乡的红薯窖,怀念从窖里捞红薯的温馨情景,那些美好的日子将永远窖藏在我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