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调解专刊

开封龙亭法院的“老宋调解室”

发布时间:2015-11-18 10:21:41


    “宋书记,衷心的感谢你!!谢谢您把俺的问题给解决了。”开封市龙亭区人民法院的楼道里经常回荡着当事人的感谢声。

    他个头不高,确依然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他不苟言笑,确依然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他不动声色,确一眼就能看出矛盾的根源。他用对百姓的真爱,践行着司法为民的宗旨;他用辛勤的汗水,播洒着公正与效率的主题。他就是龙亭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宋付振。

耐心倾听,找准矛盾症结

    基层法院面临的大多数是基层老百姓之间的日常矛盾纠纷。而他生在基层,长在基层,更了解基层群体的现状。许多案件,当事人就是为了争一口气。他在面对当事人时,总是耐心倾听,用心去感受,用淳朴的语言、按风俗习惯,打开当事人的话匣子,一步步拉近距离,最终让当事人卸下包袱,相信法院是在为其排忧解难,最终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有的时候,碰上执拗的当事人,他总是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与当事人促膝长谈,打消顾虑,让当事人说出内心的想法。他说“只有赢得了当事人的信任,才能找到矛盾的症结,找到症结,才能对症下药。”

    2014年12月1 日,吴某驾驶黑色轿车行驶至复兴大道与开柳路交叉路口的时候与骑电动车的被害人李某相撞,造成被害人李某颅脑损伤,经开封市公安局柳园口分局交管巡防大队事故责任认定,被告人吴某负事故的主要责任,被害人李某负事故的次要责任。张某受伤后入院治疗,共花费医疗费20余万元 。同年6月2日被告人吴某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刑事拘留,6月9日被逮捕。2014年4月,受害人李某起诉到龙亭区法院,要求被告吴某、车主及保险公司赔偿其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合计65万元。2015年11月4日,被告人吴某犯交通肇事罪被提起公诉,龙亭区法院依法对本案刑事及民事部分分别进行审理。但是附带民事调解遇上了难题,原被告双方关于赔偿问题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于是承办法官请来了老宋帮忙,老宋在接到案件后,不厌其烦地从情、法、理角度入手,耐心做原、被告工作,最终被告人得到了受害人的谅解,被告张某、车主吴某连带赔偿原告各项损失合计48万元,原告放弃其他诉讼主张。

依法评判,维护社会公正

    作为一名法院领导,更深知公平正义对老百姓的意义。只有一心为公、不存私念地去对待每一个当事人,才能公正去评判,才能最终实现百姓心中的公道。只有真正维护老百姓的利益,才能树立司法公信,彰显司法权威!对家庭困难的当事人,他总是想法设法解决实际困难,帮助渡过难关。对诉求过高的当事人,他认真给大家讲法律、摆事实,让当事人转变思想,依法合理追求自己的利益。对恶意诉讼、非法诉求,他会严肃的指出当事人的错误想法,并告诫当事人严重的会负法律责任,并指出如何依法正当的保护自己的利益。让当事人真切感受到法律的温情和威严。

    王某某等18人是李某工地上的工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的工程,到头来却拿不到应得的工资。于是,王某某等人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决被告立即支付其所拖欠的工资。可是,依照诉讼程序,案件进入实质审理阶段之前,还要耗费一定时间进行立案、送达、举证、答辩等诉讼环节,法院也不能违背法律规定进行审理。为及时缓解双方紧张关系,老宋随即采取诉前调解的方式,一边向纠纷双方释明法律责任的承担,一边通知李某的发包公司到庭算账。通过一天的调解工作,最终为18位农民工解决了部分工资,对于剩余的工资款项,老宋也指导工人和李某签订了偿还承诺书,使得冲突得以平息。

以心换真,做到案结事了

    有的人认为,只要双方签字,调解就算完成了。案件也就结案了。而他却认为,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件对当事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引导。他还会应运用丰富的知识、心得、阅历告诉当事人如何吃一堑长一智、学会必要的自我保护、如何避免受到伤害。老宋自己说,作为龙亭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员,从事调解工作的源动力来自于他内心深处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在释怀他人的同时,也净化着自己的心灵,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他毕竟不是法官,每当遇到自己对涉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是很熟的案件,在得到案情简介后,就提前做足功课,查找摘录相关法律条文,熟记于心。在调解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询情问因,发表观点,以情打动人、以理说服人、依法教育人。既让当事人感受到人民调解的公正性、严肃性,也让当事人感到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合情、合理,易于接受。纠纷经过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可以继续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过法院司法确认的案件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司法确认程序全程免费,其法律效力等同法院判决书。大量的诉讼纠纷还没有进入诉讼程序,就被化解了,在减少当事人诉累的同时也节约了司法成本。

责任编辑:王战立    



关闭窗口

地址:开封市晋安路68号  
邮编:475004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