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司法文化 -> 文艺天地

赤子之心迎圣诞

  发布时间:2014-12-25 11:48:04


    最早知道圣诞节,还是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那是 元旦前夕,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王老师辅导我和另外几个女孩儿练习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准备元旦表演的节目。为了让我们全面理解这个故事,老师还专门对故事的第一段“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正在下雪,天气冷得可怕。”,解释说:故事发生在外国,外国的春节,叫圣诞节,外国的除夕叫平安夜。圣诞节虽不放鞭炮,却也十分热闹。有圣诞老人、圣诞树、鹿拉雪橇,有装满礼物的袜筒,有布丁......也许王老师是个性情中人,或是那天她心情不错,反正,那节课她尽是给我们几个有声有色、神采飞扬地讲圣诞节的传说、风俗,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乐不思蜀,当下课铃响起时,我们才被拽回现实。我们无比遗憾地说:我们中国要是也过圣诞节就好了、我们的袜筒里也会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还意犹未尽,叽叽喳喳地问老师,“布丁什么味儿?”老师说:“听说比奶糖、鸡蛋糕好吃多了。” 当时的中国,物质还不太丰富,西式洋点十分稀少,从没见过布丁,也不流行过圣诞节。那之后的好几个夜晚,我都会在临睡前想象着布丁的味道。

    30多年后的今天,圣诞节早已妇孺皆知,司空见惯。布丁也变成平常的糕点。可是每年的圣诞节我都会想起对我启蒙圣诞文化的那位老师。圣诞节的产生来源于基督教,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宗教是一种信仰,具有非理性的特点,我觉得信仰宗教的人一定是想象力较为丰富的人。笑容可掬的圣诞老人、熠熠生辉的圣诞树、驯鹿拉雪橇、神奇的烟囱、装满甜蜜的袜筒,这些充满童趣的节日因素,和我国的春节有着不一样的感觉。也算是环肥燕瘦,各有千秋。

    圣诞节漂洋过海,中国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予以接纳。商家一如既往地张灯结彩,为其所用,赚的盆满钵满。无论怎样,平日繁忙奔波的我们,借着圣诞节的由头,暂歇脚步,带上一顶圣诞帽,扇动我们蒙上灰尘的想象之翅,借机聚一聚、聊一聊、逛一逛、闹一闹。这个节日,就像正餐后的精美甜点,让我们平凡普通的日子,多了点欣喜、多了点热情、多了点率真、多了点快乐。虽然我已入不惑之年,可我仍以一颗赤子之心喜欢这个节日。

责任编辑:贺梦然    



关闭窗口

地址:开封市晋安路68号  
邮编:475004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