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司法文化 -> 法官园地

连环画情结

  发布时间:2008-07-31 10:48:52


     周末,闲来无事,就到书房整理一下书柜。好久没有整理了,满满四个柜子显得有些杂乱,很是拥挤,让一向喜欢整洁的我看在眼中很不舒服。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我忽然看到有几十本破旧的连环画寂寞的呆在那里,封面的颜色都已经变的发黄。伸手拿了出来,细细的翻着。儿子看到我翻看连环画,也伸手抓过几本,嚷嚷着要给他将故事。看着这些泛黄的连环画,顿时勾起我满腔思绪,想起那个有连环画相伴的快乐童年。

     连环画又称“小人书”,盛行于七八十年代。当时文革刚结束,经济条件很不发达,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是贫乏。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连环画就成了人们最为喜欢的读物。小孩子喜欢看,大人也喜欢看,就连老年人都看的津津有味,仿佛可以从中找到极大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充实。当时的小人书价格很便宜,很多都是几分钱一本。后来贵了,也不过一两毛钱,适合大众消遣。

     在我记忆深处,所拥有的第一本连环画名叫《百宝山》,是爷爷在大队代销点给我买的。里面讲述的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给地主放牛,整天吃不饱、穿不暖。在一次放牛时,他遇见了一个神仙爷爷,神仙爷爷给了他一个小磨盘,用手一摇,里面就会淌出白花花的面粉,于是孩子再也不用忍饥挨饿了。后来这个秘密被地主知道了,就派人到孩子家中强行将神磨抢走,关起门和地主婆一起看神磨是如何磨出面粉的。不料面粉没有磨出来,磨出来的全是臭气熏天的大粪,将地主两口全埋到下面死了。故事情节很简单,基本上和现在儿子看的奥特曼差不多,可是却让我记了二十多年,至今还历历在目。

     爷爷以前在县城教书,在那个特殊期间受到过不公正待遇,回到农村种地。因为是文化人,他经常给我买连环画,每搁十天半月的,他都象变戏法似的从提兜给我摸出两本小人书,让我高兴上一阵子。有一回,他傍晚从县城回来后,车子还没有停好,我就将提兜抱在怀中。伸手一摸,是两本崭新的连环画,一本《吉鸿昌》,另一本是《平原枪声》。拿在手中,心情激动的简直比过年都兴奋。晚饭后,爷爷就照例戴上老花镜,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给我念连环画。在一个个静寂的夜晚,在一本本连环画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拥有了别的孩子所没有的乐趣。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我从小就喜欢读课外书,喜欢听故事,懂得美与丑,分清善与恶。

     上小学后,因为不能经常去赶集,当时的我知道只有集市的新华书店才卖连环画,就委托在镇上读书的同村叔叔给我捎。每次把钱给他后,就盼望着星期六到来。叔叔回来后,就把替我买的连环画交给我。当时也不知道书店有什么书,反正买回来的都喜欢。等到逢年过节时,就盼望着跟爷爷一起去赶集,挂念的是到新华书店买连环画,吃的穿的对我没有任何吸引力。走进书店后,我目光瞄准的就是柜台的角落,看着玻璃下一排排的连环画,都让我兴奋许久。

     当时拥有连环画最多时达到200多本,因为书多,同村的小伙伴们都喜欢来我家玩,找我看小人书。看到他们兴奋的样子,我心中很是自豪,因为我比他们的书多。上中学后,老师就不让在教室内看课外书了,如果发现谁有就要没收的。当时的孩子都很老实,老师在讲台上让学生主动交课外书,很多人就不情愿的慢腾腾递上去,不象现在的孩子多个心眼,将书塞到老师觉察不到的地方,蒙混过关。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情景,还感到很是好笑。在老师的“围剿”中,我也曾经损失过10多本连环画,让我记忆犹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连环画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偶尔在书店看到重新摆在柜台的小人书,价钱都是一本十几块,很精致,也很贵。可是无论怎么翻,就是找不到以前的感觉。是时间的变迁,还是娱乐的增多,或者是人心的浮躁。连环画这一影响许许多多中国人的读物真的快要淡出我们的视野了,可是它却成为一个美好的回忆珍藏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也会在没事的时候,拿出连环画对儿子讲,讲述它带给爷爷、带给爸爸的美好记忆。连环画,对你的感情我永远也割舍不了。

责任编辑:马中东    



关闭窗口

地址:开封市晋安路68号  
邮编:475004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