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新闻快报

单法官以情感人解旧案

  发布时间:2014-07-22 16:00:38


    2014年6月20日,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单国生法官的办公室里,两位老人久久相拥,一切尽在不言中。临别之际,他们紧紧拉着单法官的手,再三感谢地说:“这次多亏了您,我们才重拾当年的铁哥们儿感情,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完我们心中的感激。”

    事情是这样的。现年74岁的朱敬俊,原是河南省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的主任,故事的另一位主角,即现年60岁的唐宗山,此二人既是一个科室的同事,更是感情深厚的“兄弟”。1993年,为了支持自己的好兄弟唐宗山在开封化肥厂做焦炭生意,朱敬俊多方筹资,于1993年至1994年期间,共陆续借给唐宗山现金750500元,利息约定为月息2.5%。唐宗山也于93年至98年期间陆续还着款息。一张张借条和还款收据承载着当年的深情厚谊。

    然而,2011年6月26日,朱敬俊一纸诉状将唐宗山告上法庭,20年来的兄弟情轰然倒塌,两人分列原、被告席,昔日好友反目。朱敬俊诉状称:唐宗山1993至1994年先后向他借现金750500元,现仍欠他本息共计255万余元。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它如一记惊雷,打破了生活的平静。一审法官最终支持了朱敬俊255万余元的诉讼请求。唐宗山不服,随即二审开始,二审审理过程中,由于朱敬俊自愿放弃1998年12月18日至还款之日的利息,最终判决唐宗山支付本金共计702000元。

    唐宗山对此判决依然不服,提出再审申请,他坚称自己本息早已偿还完毕,且超额还款,请求法院对此案进行再审并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案件进入中院立案一庭的再审审查阶段。单国生法官作为主审法官,立刻调齐原审卷宗。繁杂的借条和还款收据,错综的借、还款时间,交织着20年之久的利息,年事已高的双方当事人至今未曾彻底、全面的对账清算,模糊不一的说辞,这一切像一团谜雾般笼罩着整个借贷案件。经过几天的仔细翻阅,单法官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种种疑团:整个事件为何沉寂20年才被提起?当年愿意借巨款给唐宗山的朱敬俊,何以20年后才来讨还这“巨额”的欠款?这20年里究竟是什么使得昔日好友反目?这难道仅仅是一桩欠款不还的借贷案吗?一个个疑惑,盘旋在单法官的脑海中。在百般思忖后,他突然意识到,整个案件缘起于“情”,那么办理此案何不也终结于“情”?既然法律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那么依据法条和证据照章审理的同时,尝试修复当事人的感情和关系,岂不更皆大欢喜?单法官想到这里,就下定了决心,要把当事人叫到一起,敞开心扉,诚心交谈。

    初次见面,已打了3年官司的双方气氛压抑,剑拔弩张,争吵和对峙使得谈话无果而终。然而,单法官毫不气馁,他分别找当事人促膝长谈,一次不行,就第二次,两次效果不好,就第三次。一杯杯热水,打破了谈话的僵局,呼唤着老人逝去多时的情愫,昔日的情和如今的怨交织在一起,使双方都怀着复杂的心情慢慢地平静下来。单法官抓住时机,耐心疏导,抓住感情的契点,以情入手,在近十次的交谈之后,朱敬俊激动的情绪逐渐冷静下来,他突然改口:30万。这个数字和255万及70余万相比,无疑有着惊人的差距。单法官更加坚定了信念:正是“情”字使双方矛盾起着微妙的变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打铁要趁热,启封积郁已久的心结迫在眉睫。单法官再接再励,继续约见第十五次、第十六次,朱敬俊老人的心也渐渐敞开,19万、15万,最终数字落到了8万。金钱有价,而真情无价。滑落的数字,突显的是情的提升。另一方面,唐宗山的思想工作,单法官也毫不放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两位老人又一次见面,这次与以往不同,两人沉默之后紧紧相拥,仿佛时光又回到了20年前。双方不再剑拔弩张,取而代之的是温馨和宁静。最终两人签下了《和解协议》,化干戈为玉帛。

    由此可见,申请再审审查程序的法定化,对于当事人和人民法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是当事人寻求司法救济的最后一丝希望,同时也是法院化解矛盾的又一次机会。通过一审、二审和再审审查程序,司法层层把关,使得审查处理更加公正,促进了审判质量的提高。

    中院立案一庭的法官们,在展何文庭长的带领下,对于进入再审审查的案件,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主动发现疑点和突破口,全方位研究案情和当事人心理,尽力化解双方矛盾,对症下药,穷尽一切办法,不敢有丝毫懈怠。

    单法官在再审审查过程中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去消除当事人之间的隔阂,通过循循善诱的说服让当事人打开积郁已久的心结。

    在本次借贷案件中,单法官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没有单纯机械的就案断案,而是在一审和二审的基础上,从错综复杂的案情因素中,重新调整了思路,另辟蹊径,独具慧眼地把握住“情”这一主线,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不辞辛苦,双管齐下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耐心地和他们拉家常、明事理、讲法律,细致的态度和辛勤的工作换来了案件结果的惊人逆转,最终使得案情圆满解决,纠纷划上了句号。更重要的是,他不单修复了双方当事人的关系,还彻底改变了两人的命运,不仅解了民忧,也暖了人心。

责任编辑:赵根喜    



关闭窗口

地址:开封市晋安路68号  
邮编:475004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