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煤油灯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远离了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一盏盏明亮的电灯,甚至是荧荧的节能灯,豪华的观赏灯。照明由燃油改为用电,我们的生活也变的一天比一天明亮,就从这小小的生活侧面却映射着我们大时代的变迁,见证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至今,我还珍藏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我永远忘不了那远离我们生活的煤油灯。
早在二十多年前,煤油灯在广大农村地区是极为普遍的,家家户户的生活中都离不开那一盏盏昏黄的煤油灯。其实煤油灯的制作是很简单的,随便找上一个玻璃瓶,用薄铁皮裹成一个小小的圆桶,用绳子或者旧棉布条当油捻,再将圆桶穿入一个环形的薄铁片,放入装上煤油的瓶中,一个普通的煤油灯就做成了。嚓上一根火柴,轻轻点在灯外的油捻上,煤油灯就会发出昏黄的灯光,照亮屋内。条件好的家庭,各个房间都会摆上一盏煤油灯。而贫穷一点的人家,往往只有一盏灯,哪屋用,哪屋端。常常是东屋到西屋,厨房到卧室,小小的煤油灯给一家人带来说不出的光明和快乐。
有些人家会花钱买上一盏马灯,马灯就是在灯的外面罩上一个玻璃外罩,上边可以用手提着。由于这种煤油灯可以遮挡风雨,很适合夜晚外出照明。当然这种煤油灯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往往是一个村庄有那么一两盏,谁家有事就跑着借,那时家家相处的都十分和谐,只要自己不用就爽快的借给他人。至今我还清晰记得,在煤油灯昏黄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厨房灶火旁边吃饭,大人们说着家长里短。我和妹妹则缠着爷爷给我们讲故事,或者在饭后到堂屋给我们读连环画,猜谜语。偶尔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点亮马灯,在灯光下剥玉米,摘棉花,奶奶则给我们缝补衣服,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的场景是那么的令人难忘。
上小学五年级后,学校就开始上早晚自习了。我们几个小伙伴往往是吃过晚饭,人人手中提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去上学。放学后,还不忘拎着回家。第二天早晨再拎回来,否则就很有可能被其他同学给拿走了。教室内的煤油灯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家庭条件实在差的就端不来煤油灯,往往象匡衡凿壁偷光一样将书高高举起,借用别人的灯光看书。如果邻座的同学谁要是与别人发生矛盾的话,就会在看书时将灯光遮住,让别人看不到。现在每每想起当时的情景,都感到一阵阵的好笑。
读初中时,学校点上了汽灯,充过气后整个教室一片明亮。同学们开始在“滋滋”声中学习,不象现在的节能灯,没有一点声音,光线还异常柔和。
1990年冬天,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所在的村庄也开始通上了农电,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结束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的时代。当电灯明亮的那一刻,全村人象过年一样欢呼雀跃,电灯也象燕子一样飞进了农家。不久,电视机、收录机、电风扇等电器也一台台的被乡亲们搬回家中,过上了有电相伴的日子。作为普通照明的电灯也是一天比一天好,不仅豪华,而且节能,各种款式林林种种,当你走进灯具市场,常常会看的眼花缭乱,不知该购买哪种。这在二十多年前的今天,令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
童年时期伴我长大的煤油灯永远的淡出我的生活,孤独的呆在旧物存放架子上,寂寞的品味着生活的喧嚣。我时常会在闲暇时刻凝视几眼那盏小小的煤油灯,看到它就仿佛看到过去的难忘岁月,回想起它带给我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