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司法文化 -> 法官园地

候鸟儿童的心灵家园:城市还是农村?

  发布时间:2013-08-01 08:55:12


    中国之声《新闻与报纸摘要》报道,暑假来临,带着对父母的思念和对大城市的向往,不少留守儿童纷纷赶赴外地与父母团聚,高速公路迎来一个客流高峰。然而,在“小候鸟”东南飞的过程中,却频频遭遇客车超员等安全隐患。一辆从安徽某地开往杭州的大客车,在127名乘客中,有近80名留守儿童。在一个星期内,浙江高速交警查获超载大巴30多辆,其中大部分都载有“小候鸟”。

    儿童与候鸟,童话般美好的词汇,向人们展现的是良善、友爱和诗情画意。谁知二者的结合,却让人读出多少无奈和辛酸。按照社会专家的解释,候鸟儿童是指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的子女,平时他们在老家的学校读书,寒、暑假期间从家乡“迁徙”到城市与打工的父母短暂相聚。假期生活结束,这些“小候鸟”又将告别父母回家读书。与候鸟儿童血缘最近的词语是留守儿童。同时也可以认为,候鸟儿童是留守儿童的延伸。有人感慨,如今乡村,只剩下一支“38(妇女)61(儿童)99(老人)”部队勉力维持。事实上,在日益萧条的乡村,却只剩下了“6199”部队,因为连妈妈平素也不见了。

    那么,“小候鸟”们的城市生活真的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光鲜靓丽、丰富多彩吗?据媒体调查,10%的“小候鸟”基本呆在家里,46%的家长带孩子熟悉周边环境后任其玩耍,另有部分家长圈定孩子的活动半径在一公里之内。众多候鸟儿童的父母都反映,他们来自农村,没多少收入,像什么过山车、海底世界呀,都只能想想,孩子根本没地方可去。

    由此,笔者想起了童年时代的“候鸟”伙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也迎来不少从城市飞来的“小候鸟”。他们的父母在城里上班,放暑假后无人照顾,便被父母送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家。那时的农村,大人们款待如天上来客,孩子们更是簇拥如众星捧月,对于“小候鸟”们来说,确是释放心灵的自由天堂。他们和我们一起,上树掏鸟、下河捉虾、场上嬉戏、田间摘瓜;看露天电影、玩捉特游戏、听夜场鼓书、比功夫绝技;家长们没有撞车、溺水、诱骗、拐卖的安全担心,也没有补课、升学、网瘾、孤僻的心理压力,而孩子们感受到的是农村的博大宽容、农民的勤劳质朴、发小的纯真友谊以及植物的勃勃生机。他们的经历,与今天的小候鸟们可谓天壤之别。 

    如今,外出务工的父母仍络绎不绝,他们因为工作、住房、经济等很多因素,往往不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们相处,留守儿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像候鸟一样两地迁徙,这种现象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农村儿童不应成为社会体制变迁、分配不公的牺牲品,他们也一样应该拥有轻松愉悦、亲情洋溢的童话时代。

    



关闭窗口

地址:开封市晋安路68号  
邮编:475004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