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叫杜爱民,现任杞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在单位,他有一个雅俗共赏的称呼:“老杜”。不管是找他咨询案件的当事人,还是身边的领导、同事或者朋友,见到他的称呼无一例外都是“老杜”。老杜之所以如此平易近人,源于他实实在在就是一个好人。
说起老杜,并不老,中等身材,朴素衣着,精神的小平头,未说话就先露出笑眯眯的的面容,站在南来北往的人群中,也许老杜再也普通不过。作为一名院领导,老杜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官”看,而是自觉定位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法官。既干好本职工作,又能在群众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时刻用法官的良知来激励自己做一个好人。
至今,家住城关镇的张四海夫妇都忘不了老杜,正是由于老杜及时伸出爱心之手,才让面临已被坏人拐骗的孩子重回父母身边。2011年12月的一个傍晚,夜色清冷,杜爱民与爱人沿着县城建设路散步。走到县中学附近时,与三个行色匆匆、怀抱一哭闹小男孩的陌生人擦肩而过。职业的敏感顿时让杜爱民产生几许疑惑:如果是自己的亲生孩子,父母是不会放任孩子哭闹而不加哄劝的。于是他就快速转过身来:“哎!别走,孩子是不是你们的?”听到喊声,几个人扭过头来,其中一人还狠狠瞪了他一眼,没有说一句话,继续快步前走。身边的爱人见状连忙拉住杜爱民的手说:“咱别管恁多闲事了,快走吧。”杜爱民却再次大声喊道:“不把孩子放下来说清楚,我现在打电话报警了!”说着他掏出手机就拨打报警电话。看到面前壮实的老杜,陌生人放下孩子,慌不择路跑了。杜爱民伸手抱起哇哇大哭的孩子,边哄边寻找其家人。不多时,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急匆匆跑来,面色苍白。看到孩子,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年轻人叫张四海,带着儿子在路边买糖,付钱时却发现孩子不见了。听杜爱民简单介绍经过后,张四海感激得不知如何是好。当问及杜爱民名字时,他什么也没说,笑笑就和爱人离开了。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用在老杜身上,再也恰当不过。参加工作20多年来,这样的好事发生了多少,就是他自己也说不清。5月7日,见到老杜,他再次呵呵一笑:“这算个啥!谁没碰到过难处呢?帮人一把,好人会有好报啊!”
去年11月7日,因为工作,老杜带着书记员王洪湾到邢口镇对两起涉诉信访案件进行回访。正给当事人贺某做工作时,忽然听到司机王师傅大喊:“失火啦!失火啦!快去救火啊!”听到这,老杜急忙就往屋外跑。看到距贺某家东边不远处浓烟滚滚,火头窜起好一丈多高。老杜边跑边喊,同时拨打报警电话。来到近前,才发现失火点位于村民徐某家大门旁边,是一个高大的麦秸垛,附近就是村民居住的房屋。如果火势进一步蔓延,后果将不堪设想。看到这场景,老杜没有丝毫犹豫,一头冲进徐家,拎着水桶就往外跑。而此时的徐某和家人还不知道自己家门边的麦秸垛失火,危险正悄悄向自家逼近。一桶水、一桶水往麦秸垛上泼去,老杜顶着被烈焰炙烤的痛苦,忘我的和火魔做斗争。此时,附近的村民也纷纷拿着各种各样的救火工具前来帮忙。在众人齐心协力下,大火终于被扑灭。再看看救火的老杜,浑身沾满泥巴和灰尘,蓬头垢面,衣服上还被烧了几个醒目的窟窿。大火被彻底消灭后,老杜不顾徐某家人的热情挽留,来不及喝上一口水,就匆匆地离开了。
随着车辆的增多,因此而引发的事故也不断发生。在遇到车祸时,是挺身而出?还是退避三舍?老杜多次用自己的行动给出答案。 4月18日,杜爱民从开封开会返回杞县。车行至开封县萝卜大市场附近时,发现公路上有两辆侧翻的摩托车,几个受伤的群众正躺在路上呻吟,旁边站满了围观人员。见此情景,老杜赶紧跳下警车,经过询问才知是一辆农用三轮车在行驶过程中将摩托车撞翻后逃逸。看着躺在地上的受伤群众,他顾不上劳累,迅速组织人员保护好现场,并及时拨打急救和报警电话。同时带着一名目击群众乘警车追赶肇事车辆。时间在一分一分的流失,可是老杜的心却倍觉焦躁。在追出10多公里后,不顾车辆相撞危险,老杜终于将一路狂奔的肇事车辆强行拦下,并及时通知交警队前来处理。接警民警赶到后,感激的对老杜说:“没有你的援助,我们不知要费多大精力才能找到肇事车辆,我们也代表群众向你们表示真诚感谢!”当事人家属想要表达谢意,却不知老杜所在的单位和姓名。经多方打听,还是目击群众所提供的警车车牌号找到老杜。
这就是老杜,用一个好人的道德标准来诠释新时期法官、党员的做人良知。这就是老杜,总是在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讲述着一片说不完、道不尽的大爱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