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司法文化 -> 法官风采

用真情和爱守望司法和谐

记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王军华

  发布时间:2012-10-30 15:04:03


    今年46岁的王军华,是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自从1985年考入法院以来,她办结各类民事案件5000多起,调解率高达90%以上,无错案,无矛盾激化案件,她被誉为基层走出的“调解专家”,并为此走上河南省法官学院的讲台。

    为了穆斯林商户的利益,她前后奔波瘦了十斤,案件调解了,群众敲锣打鼓上门赞她是民族团结的榜样。

    顺河回族区是全国五个回族区之一。该区生活着20个民族,近30万人口,在80多平方公里辖区内座落16坊清真寺,9处其他宗教场所,是开封市的民族宗教大区。作为该区民事审判的庭长王军华深感民族团结重如泰山。为妥善处理好每一起涉及少数民族的民事纠纷,王军华利用办案间隙,经常深入清真寺和社区少数民族中间,学习、了解回族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同清真寺阿訇、社头交朋友,并成立少数民族案件合议庭,专门审理涉及少数民族当事人的案件,邀请少数民族知名人士参与案件调解,创立了少数民族民事案件的审理模式。

    2010年5月,一家企业因进行改制,起诉19户房屋租赁户解除合同。因该案涉及区域经济开发,晚腾出一天就可能影响整个开发项目的全局,而租赁户多是经营清真食品的穆斯林商户,因不满经济补偿拒绝搬迁,情绪有失控的苗头,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到全市社会稳定。

    按法律规定,该案判决并不难,难的是解决好商户们经营出路问题,这虽说已超出了法院的职权范围,但王军华没有绕开矛盾走,主动联系工商部门,帮助商户们找市场、安新家,同时,她邀请来回族知名人士、原区政协巴副主席等同志出注意想办法,认真做好穆斯林商户们的搬迁安抚工作。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到案件搬迁现场,冒着酷暑挨家挨户做工作,被汗水湿透的衣服白天就没干过。她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休息,来回奔波于当事人之间,嘴起泡了,腰累酸了,半个月下来身体消瘦了十多斤。母亲看她天天累的无精打采的样子,难过地说:“别太累了,实在不行休息两天吧”。听到母亲的话,她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但法官的责任感,让她丝毫不能放慢案件的进度。第二天,她又拖着疲惫的身向躯走进了搬迁现场。当事人双方被她执着的精神所感动,彼此都作出让步,达成了调解协议。后来,十几户穆斯林商户集体敲锣打鼓来到法院,称赞她是穆斯林群众信赖的好法官,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榜样。

    女儿高考她出差办案,母亲住院她不能床前尽孝。为了工作,她顾虑了百姓却辜负了亲人。

    “工作第一永不服输”彰显了王军华鲜明的个性。她曾品尝过三个月创下审结案件145件的高记录的喜悦,也深深体会到这些超负荷付出给她带来的酸甜苦辣。她也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女人, 因工作需要她每年出差办案都在3、4个月以上。09年孩子参加高考,做为母亲她很想留在家里照顾女儿,偏巧有个棘手的案件需要到外地出差,在孩子经历人生转折点时没能给孩子出点力,成了她永远的遗憾和内疚。去年五月份80岁的母亲心脏病复发需做心脏手术住院治疗,家人告之她时她却还在千里之外奔波办案。为了工作,她顾虑了百姓却辜负了亲人,但缘于对这份工作的无限热爱和赤诚让她从来没有后悔过。能公正审理好每一件案件,将群众纠纷的心结打开,换回一次次舒心的微笑,即使再苦再累自己也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欣慰。

    在审理开封某公司诉重庆某铝业公司承揽合同一案中,立案的当天,她就顶着酷暑坐上西去重庆的列车。次日下午5时到达重庆顾不得旅途的劳累即着手查询工商登记,第三天一大早她又带病去银行查询被告账户,冻结存款115万元。由于过度劳累,她血压升高,头昏脑胀四肢无力,但为了尽快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她不顾身心疲惫,耐心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五天时间即案结事了,为原告追回退款和赔偿金110万元,企业经营起死回生。

    去年,开封市一家公司为了提前解除与租赁户的房屋租赁关系,以租赁其厂房办学的舞蹈学校未及时交清电费为由,用砖头将学校租用的房门封住。办学者王某在找公司协商未果的情况下起诉到法院。那天是周四,王某对王军华说,如果被告不能及时腾房,影响了学校周六、周日上课,他就组织190名学生和家长上街游行,案件非常棘手。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王军华首先帮原告另外联系一处停产的车间作为学生上课教室,之后又说服被告配合原告将器械拉走。经过耐心调解,在公司补偿学校7000元损失后,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190位孩子的舞蹈训练课程没受到大的影响。

    百姓无助的眼神是她心中的痛。同情之心让她宽容老者,善待弱者。她始终用真情和爱守望着司法的和谐。

    王军华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童年的记忆始终与一个病残姐姐的身影交织在一起。

    “每当看到贫苦百姓无助的眼神,我就感到他们就像我那苦命的姐姐,同情之心油然而生。”这是王军华常说的一句话。她照顾姐姐的经历和感受,在职业生涯中已经升华成对普通百姓的宽容和善待,始终用真情和爱守望着司法的和谐。

    今年1月,河南省西华县一位农村中年妇女,得知外出打工的儿子因犯罪要开庭审判,为见孩子一眼,她提前一天来到法院。因带钱不多,中午时分一个人卷缩在法院大门外的墙边,偷偷地往嘴里塞自带的干馍。王军华看到心里很难过,悄悄地把她叫到自己办公室,在单位食堂买了一份饭菜,又端上一碗汤,劝大姐吃下。

    今年3月,王军华处理的一起赔偿案件的当事人,因对方的赔偿费没有及时兑现,这位已年届六旬的老工人在她办公室大吵、大闹了起来,任凭她如何解释仍不依不挠。可是,当他一摔门离开时,王军华却担心起来。因为这位当事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怕他因生气出现意外。在打了几次电话没接后,王军华就跟了上去,直到联系到他的老伴才放心。

    说起这些,最让王军华难忘的还是那个被遗弃到法院的小男孩。

    那是2010年冬季的一个上午,快下班时一位怒气冲冲的老人将一个三岁光景的小男孩朝王军华办公室一甩,扔下一句话就跑了。

这是一起刚立案的离婚案件。孩子的父亲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因职业的原因平时很少照料孩子和家庭,孩子的母亲为此经常生怨气,带着孩子常住娘家。

那位将孩子遗弃到法院的老人便是男孩的外公,他为发泄对女婿的不满,拿孩子出气,并以此向法院施压。

    一个孩子哪里读得懂大人之间的情感博弈。突然降临的陌生世界令孩子一脸惊恐。

    “孩子,别哭,阿姨带你找妈妈”。王军华买来孩子爱吃的儿童食品,迅速安抚住小男孩,然后发动全庭同志寻找孩子的父母。由于孩子的外公拒不配合,当天下午未能联系到孩子的爸爸、妈妈。

    “这老头太不像话,藏匿孩子的母亲、遗弃亲外孙,应该治他的罪。”庭里个别同志耐不住性子,对孩子外公拒法院工作人员于门外的行为非常气愤,提出要报警。

    “解决案件不能图简单、省事,我们多做些细致的工作,给当事人留出更大的思想活动空间,结果可能对社会和家庭更有利。”王军华说服这位同志,没有请求公安机关出面处理。

    下班铃声响了,冬天的夜色随之而来。小男孩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紧紧地抓住王军华的食指,一刻也不离开王军华身边。

    可能因为受到惊吓,小男孩两条棉裤腿尿的水湿。王军华带着孩子回到家,让爱人给小男孩洗了个热水澡哄着睡觉后,她则比着孩子尿湿的棉裤、拿出针线连夜赶做了一件新棉裤。

   “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只觉得这孩子太苦了,想尽可能多给孩子点暖温,没想到这件小棉裤对处理这起案件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军华提起这件小棉裤深有感触地说。

    在几天后的上门调解时,小男孩见到做了他两天“代理妈妈”的王军华非常兴奋,指着身上的棉裤不时地儿语。在坐的亲人明白了棉裤的来历和他离家两天的“迷” 底。

    孩子的妈妈哭了,孩子的父亲表示决不辜负法官的一片好意,好好照顾家庭和孩子。该案以双方和好结案。

    “一支小小的蜡烛,她的热度是有限的,但是,当她有了照亮别人的精神,她就有了阳光般的炙热。”这是王军华人生的感悟,她写在心得笔记上,也刻在心里。正是她有了这种蜡烛精神,她面对当事人的微笑才更阳光灿烂,她做出的每一份法律文书才充满阳光般的热度。

责任编辑:李泊谚    



关闭窗口

地址:开封市晋安路68号  
邮编:475004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