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案件时空

讨工资邻里反目 重调解尽释前嫌

  发布时间:2012-10-25 09:20:30


    兄弟二人经同村村民高某介绍到郑州某建筑工地上打工,冒着炎炎夏日,辛辛苦苦一个夏天,兄弟俩本想能够挣点钱回家翻建新房,不料想,到头来自己的血汗钱却没有着落。为了讨要工资,兄弟二人多次往返郑州,却每次都空手而归。无奈之下,兄弟二人把高某诉至尉氏县人民法院,要求其兑现当初保证能够及时拿到工资的承诺并向法官出示了高某给二人出具的欠条。

    尉氏法院蔡庄法庭受理案件以后,承办法官意识到此类纠纷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大多数的农民工外出打工都是以这种熟人介绍的方式进行,而一旦出现纠纷,这些熟人往往就成为了债务人。本着调解优先的原则,承办法官第一时间把被告高某请到了法庭,在切入主题之前,先倒上一杯热水,闲话一些家常,当了解到被告妻子正在医院待产时,承办法官衷心的送上了祝福,这些做法有效的拉近了与被告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当事人的信任,被告紧绷的神经也逐渐放松了下来。在正式的调解之前,承办法官先把国家有关保障农民工工资的有关政策和法律向被告进行了讲解,告知了其在这件事中应负的责任。在承办法官的引导下,高某满腹委屈的道出了自己的苦衷:自己与二位原告本是同村一起玩到大的街坊,当看到原告兄弟二人想打工却没有去处时,自己出于好心让他们跟着自己干,对他们照顾有加。没想到到头来发包方没有钱发放工人的工资,自己也多次往返郑州替他们追讨工资。为了给付他们兄弟二人的工资,自己甚至把自己应得的工资都给了他们。到头来他们却把自己告到了法院,你说自己这是图的啥,好心没好报。听到这里,承办法官对纠纷的前因后果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同时也坚定了要把这起纠纷调解成功,促使原被告双方重归于好的信心。

    有了前面与被告良好的沟通基础,使得承办法官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为案件的处理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承办法官紧紧抓住原被告双方本是同村、相邻而居、年纪相仿、曾经关系融洽的事实,以此来唤起他们过去的感情或友谊,使得双方能够互谅互让,理解各自的难处。通过承办法官的耐心细致的工作,逐步消除了双方的对立情绪,原告兄弟二人对自己为讨要工资到被告家里去闹的做法向被告真诚道歉,并理解被告的难处,同时也对被告用自己的钱为兄弟俩发工资的行为表示了感激。办案法官见此情景,趁热打铁,终于促使原被告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经过此事也坚定了被告拿起法律武器向发包方追讨工资的信念。

    当原告兄弟二人拿到自己应得的工资时;当问起他们今后的打算,兄弟二人爽快的表示:等家里的房子翻新完了,还跟着高某到郑州去的回答时,承办法官的内心涌起的不仅仅是欣慰,还有作为一名人民法官的自豪感。看着一件件棘手的民事纠纷最终在自己的手中化解,承办法官也可以自豪的说-----和谐社会也有我们人民法官的功劳。

责任编辑:李泊谚    



关闭窗口

地址:开封市晋安路68号  
邮编:475004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