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5日,由兰考县人民法院监察室副主任毕国强发起的以关注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留守儿童文化与法制乐园”开园。毕国强以真情大爱倾注农村留守儿童,他筹备3个多月,自费2000余元募集和创作作品60余副,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食量,让儿童在法制的呵护下健康成长。购买儿童书籍文具等,资助给困难留守儿童。
毕国强是一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民法官,他没有感人的豪言壮语,更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他却有着一种二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改的信念,踏踏实实做事,坦坦荡荡做人,一心一意为民,用实际行动实践着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他被辖区群众亲切地称为“和谐法官”。
作为一名法官,毕国强同志始终恪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法律,坚持敬业奉献。无论在哪种岗位上,他始终把维护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甘当“平民法官”,把群众的想法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他甘于清贫,力行节俭,乐于助人,把节省下来的工资绝大部分都用到了困难群众身上。十五年来,他主动向中国儿童基金会捐款;爱心扶持困难家庭6个,资助困难儿童和困难大学生14名、帮扶困难当事人5人,捐赠款物36000多元,而他自己却几乎连一身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添。
毕国强路遇火灾,临危不惧,见义勇为,奋不顾身救火、疏导围观群众的英雄事迹在县城曾传为美谈。
那是2009年5月10日下午6点30分左右,毕国强到县城西关办事,正走在路上,突然看到路北侧有不少人在围观,还听到一名妇女大声呼救:“着火啦,救火啊!”毕国强马上跑向前去,看到路北侧胡同里一个住户院里浓烟滚滚,大门紧闭,几个人在撞门。发现确实发生了火灾,他边向围观群众大喊“快打119”,边向这家门前冲去,在和其他人一起把门撞开,进到院内后,看到大火正从这家堂屋向外窜,火势已经遮住了门窗。毕国强四处看了一下,顺手抓起地上一个白塑料桶就接水泼了起来,旁边几位群众也端起盆罐向堂屋门里泼水。可是火势太猛,泼了几桶水无异于杯水车薪。毕国强向院内仔细看了一下,发现这家西屋门口有一个抽水井,井上有个水泵和很长的皮水管,他立即来到井旁,推上电闸,才发现电源不通。门口围上来的群众纷纷议论,说这家是卖馍的,屋里肯定有不少易燃物品。毕国强猛然想到现在液化气使用很普遍,这家肯定也有,火势这么大,液化气罐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围观群众这么多,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他立即对围观群众说,屋内可能有液化气罐,如果爆炸非常危险,请大家敢紧撤离到公路上。围观群众逐渐撤离,毕国强却依然提着水桶向屋内泼水救火。很快,消防车来到现场,高压水枪代替了水桶,毕国强从现场出来又主动疏散不了解情况的围观群众,为消防官兵腾出必要的作业场。在消防队整整三车水的扑救下,大火终于熄灭了,看到危险已经解除,毕国强悄悄地离开了。这时他才发现,身上的制服已经被汗水、自来水、烟尘和泥土弄得不成样子,可是,他心里却感到万分欣慰。
“父爱,伟岸如青山,圣洁如冰霜;温暖如骄阳;宽广如江海!如同您。”这是一个大学生今年父亲节发给法官毕国强的感恩短信。
三年前,兰考县三义寨乡女孩张艳因母亲的交通事故案件来到兰考县法院,无意中遇到了正在监察室上班的毕国强,问院长的办公室在哪里。毕国强问满脸愁容的张艳有什么困难要找院长,可不可以告诉我。张艳还没有说话眼泪就流了下来,说:“叔叔,俺家住三义寨村。爸爸三年前因病去世了,我和六十多岁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精神有点问题,因为家里穷,经常在街上、公路上拣破烂卖钱。二十多天前在路上拣破烂时被车撞伤住进了医院,由于交不上医疗费,两天都没有用药了,我和母亲也已经两顿饭没有吃了,所以想找院长看能不能让车主先拿些钱。”说完,张艳已经泣不成声。毕国强听完,充满了同情,掏出身上仅有的一百元钱递给张艳,说:“你先拿住钱回去给你妈买饭吃吧,你的问题我和(监察室)焦主任会向领导反映,明天我们想法凑钱帮你渡过难关,你要相信法律的公正。”第二天,毕国强去医院看望了张艳的母亲,给了张艳五百元钱作为暂时的医疗费。
毕国强后来了解到,张艳一年前考入了商丘某大学,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外出到山东打工。可是辛苦一年也没能挣够学费,又遇上母亲出了车祸,打工挣来的钱给母亲交了医疗费,学费便没有分文,所以张艳决定放弃上大学。毕国强感到很痛心:张艳十几年苦读,风霜雪雨,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这是她父母、老师和社会的期望,如果放弃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于是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张艳的学费凑够,圆她的大学梦。随后毕国强找乡里民政所,找团县委寻求国家助学支持、找电视台制作节目寻求社会上的帮助。电视台播出张艳的遭遇后,社会上的很多人积极捐款,当时周辰良县长带头捐款一千元,毕国强和焦莉莉(监察室主任)也慷慨解囊帮助张艳。毕国强还去大学找到朱校长说明情况,学校部分减免了张艳的学费,通过多方努力,终于使张艳按时入学,圆了大学梦。现在张艳将要读大四了,毕国强每年资助张艳几千元,还协调社会上的慈善机构每年资助四千元,使张艳安心、顺利的学习。张艳学习刻苦,每年都评为三好学生,还懂得感恩,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到贾堂村为百姓唱歌演出,汇报社会。
到监察室工作以后,通过接触来访当事人,查办纪检举报案件,毕国强深深地感觉到纪检监察工作不但是法院工作的重点,更是法院工作的难点,而建立和完善纪检监察工作反腐倡廉惩防体系,为干警廉洁执法提供保障,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他向院领导建议,提出创新管理模式,推行“六位一体”廉政文化建设和流动监察机制,使法院纪检监察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迈上了新台阶,被开封市纪委确定为廉政文化示范点。在工作中,他注重调研写作,撰写的《焦裕禄与反腐倡廉建设》论文,从新的视角诠释焦裕禄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和廉洁自律、一心为民的可贵品质,受到了市纪委的肯定;他结合自身经历创作长达二十多万字的小说《天下无讼》,用朴实无华的文笔,刻画了一部法院建设的发展史,描绘了一群基层法官的成长历程,成为兰考法院著书立说第一人。他通过大量调研和实践,提出的调研课题《农村社会矛盾源头防治实证研究》已经被开封市社科联批准立项,填补了全市在此方面无研究课题的空白。
走进三义寨贾堂村委会,就会看到一块醒目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室”标志牌。这就是毕国强同志在市委政法委布置开展的政法干警下基层活动中,推出的第一项社会管理工作创新,作为全省第一家基层矛盾化解工作室,实行“纠纷信息规范管理、矛盾纠纷风险评估、普法教育与多方联动化解”四项机制,把所有的村民矛盾纠纷消融在村里。村民赵艳和丈夫曹某结婚后,感情一直很好,并很快有了自己的孩子。二人说好让曹某出外打工,赵艳在家抚养儿子,伺候公婆。长期在外打工的曹某,与同厂的一个打工女产生了婚外情,不但对赵艳母子不管不问,还提出离婚。去年7月,赵艳一气之下搬回娘家,一个美满的家庭到了崩溃的边沿。了解到这种情况,毕国强顶着烈日酷暑,多次带村干部到曹某家里做工作,消除了曹某的父母对赵艳的不满和误解,把他们的思想从支持儿子离婚转到了帮助儿媳维权。然后毕国强同志又反复给曹某打电话,苦口婆心地给他讲法律规定,讲家庭责任,叙妻儿温情,终于使曹某认识到了自己的违法行为,理智地断绝了不正当的婚外恋,求得了赵艳的谅解。一家人又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2011年10月,贾堂村又成立了全国首家“社会矛盾源头防治工作站”,这是毕国强同志的第二大创新,工作站通过普法教育、心理疏导、排查化解、联防联治、党群共建五项机制,利用自创法制宣传漫画、编写和谐平安歌、开展普及法律知识培训等形式,着眼于社会矛盾的源头防治,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并结合他总结出来的“五位一体”心理平衡理论,在构建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2岁的村民赵虎从小父母离异,一直与奶奶张素叶相依为命,养成了孤僻排外的性格。去年,他出外打工春节返乡途中,挣的6000多元钱和身份证被小偷扒走,回家后整日躺在家里不出门、不吃东西不见人。毕国强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带着慰问品去看望他,做心理疏导工作。一次、两次……赵虎依然无动于衷。毕国强同志不松劲,不放弃,坚持每天至少两次与赵虎零距离接触,作耐心细致的交流,终于消除了赵虎的心理障碍,唤回了他生活的信心,过了元宵节又高高兴兴出外打工去了。张素叶老人提起这件事就会感动地热泪盈眶:“是毕法官救了俺这个家啊!”
76岁的村民赵国安,两个儿子相继意外死亡,大儿媳带着孩子弃家而走,二儿媳迫于生活外出打工。赵国安身患重病无钱医治。毕国强看到这一家的悲凉景象,主动走进这个家庭为老人排忧解难。赵国安因病重不能行走,他就将老人背上车去县城医院为老人诊治,自己掏钱为老人取药。一位医生看到毕国强背着老人来看病,还以为是老人的儿子。老人未语泪流,哽咽着说:“他是俺村的驻村法官,好人呐!”
其实,赵国安老人哪里知道,毕国强家里也有身患绝症的七旬老母亲。可他为了工作,为了村里的百姓,他很少守在母亲的病榻前尽孝。直到母亲离世的那一刻,他还在村里排查矛盾纠纷苗头。
在政法干警下基层工作中,毕国强同志所包的贾堂村,实现了无邻里纠纷、无治安事件、无刑事事件、无其他件不良事件的和谐局面,他的事迹先后被开封日报、河南日报、人民法院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原市委政法委黄道功书记亲自批示,让政法委政治部安排专人收集整理他的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他也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模范政法干警,两次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