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李受庭画集》出版了。画集主要收集了60幅作品,有花卉、翎毛、走兽、山水、鳞介,最多的还是小写意花鸟。
李受庭,河南开封市人,自幼喜爱绘画,1934年毕业于北平艺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徐燕孙、王梦白、齐白石、吴镜汀、秦仲文、汪慎生、邱石冥等前辈艺术大家,主攻小写意花鸟。其后,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五十余年。早在北平求学时期,就在著名社会活动家萨空了办的《美术》刊物上多次发表作品。1991年举办“李受庭百幅孔雀画展”,受到同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展期两次延长,其艺术成就被载入王顺喜编著的《中原百年国画家》一书。
李受庭的小写意画化古开今,面目独具,既师承传统技法,又不守旧因袭,有创新而又不悖法度,在几十年的绘画实践中始终不渝地坚持探索,使传统技法与个人风格和谐地融为一体。他作画重神而不遗形,强调写而反对描,求笔简意深,以少胜多,构图严谨富有情趣,使画面变化多端、虚实有致。这种风格的形成,除师承传统的原因外,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师造化、重生活。他画孔雀,为能形神兼备,曾不顾80岁高龄,迈着蹒跚步履,上百次地到公园观察孔雀在春、夏、秋、冬及晴、雨、风、雪时的羽毛蜕变和行卧神态,默记于心,并思考其生活习性,然后根据作画需要,以理绘形,以意取神。例如画集中的水墨写意画“墨羽生辉”,画家以水、墨为主,将二者巧妙地调节成焦、浓、重、淡、轻“五彩”,利用宣纸的空白,共为“六彩”,运用中、侧、偏、逆锋以及提按、顿挫的笔法和积、染、点、擦与水墨互破的墨法,强化墨色层次,丰富色阶,突出光的辉映,把光、色、形、韵组合在一幅画里,塑造出神态安详、温文尔雅的孔雀形象,将三只孔雀相依为伴的温馨、和谐的氛围塑造的淋漓尽致,使看画的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抒情味扑面而来。这就是艺术形象辐射出来的穿透力。这种力既柔且坚。柔,能潜移默化人的思想,陶冶情操;坚,能激励人们改变现实,创造未来。
另外,我们欣赏任何一幅写意画,不能用“画的和真的一样”作为评价该画是好是坏的标准,因为这种看法是不准确不全面的。宋代文学家苏轼曾经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追求表现对象的准确与逼真,不是画家的目的。通过画家塑造出来的形象和其幻化出来的意境,表现出画家内心的立意,才是写意画的基本宗旨,因为,画中的立意蕴含着作者爱憎的感受。李受庭常说:画写意花鸟画,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意’字,他引用宋代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的诗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一幅画有了好的立意,才能画出情、趣,从而折射出画家对人生、生活以及自然景观的理解、认识和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一幅美术作品,只有先打动作者自己才能打动别人。所以我们看到李受庭笔下的各种翎毛、花卉,一草一木,无不充满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依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