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司法文化 -> 文艺天地

麦收印象

  发布时间:2011-06-07 19:44:44


    随着徐徐南风吹来,大街小巷上仿佛在一夜之间多了许多卖杏的小贩。看着那一堆堆黄澄澄的杏子,顿时让我想起在我们老家“麦黄杏”的俗语,想起这预示着一年中麦收季节的到来。

    记忆中最早的麦收印象应该是八十年代初期,当时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农民种地的热情空前高涨。每到麦子将要成熟的季节,集市上悄悄热闹起来,到处都是讨价还价声,挤满了购买农具的人们。当时的爷爷就会一次次从集市上买回镰刀、扫帚、木叉、木锨、掠耙等农具,同时还不忘买上一块磨刀石和几顶金黄色的草帽。将村边的打谷场重新进行整理,翻土、碾平、洒水、晾晒,等这一切程序进行完后,光滑的打谷场就开始结束长时间的沉寂,喧嚣的热闹起来。

    我就读的中小学校都位于农村,很多教师家中都有责任田。每到这个季节,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就多了一个节假日---“麦忙假”。至今,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都会清晰记得曾经有这么一个假日。

    开镰收割的时候,对当时的农村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年中的大事。早饭刚过,在通往田间的乡村小路上倒处都是准备收割麦子的人们。拉板车的、拎镰刀的、掂老式水壶的、、、、、、放眼四顾,单见一望无垠的麦田呈现出一片醉人的金黄。麦浪在南风中起伏,饱满的麦穗摇曳多姿,仿佛向农民们悄声诉说,又是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在开始割麦前,父母往往就使用镰刀的安全不忘叮嘱我和妹妹一番。说起来收麦真的是一件苦差事,看着容易做着难。先弯下腰,用左手抓住一大把麦秆,右手则快速的用镰刀割下,再转身整齐的放在背后。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让你重复了一次又一次。等到毒辣辣的日头挂在上空,炙烤着大地,让不经常参加农活的孩子们晒的头晕。每到这时,我们都会以回家拎水、端饭、歇会、撒尿等种种理由进行偷懒。而父母也往往会爱怜的说到树荫下歇会儿吧。于是三三两两的小伙伴就会聚集到田间地头的大桐树下,开心的玩耍。对于这时的农民们来说,在吃饭方面往往是不吝啬的。将长时间积攒下来的一坛子一坛子的咸鸡蛋全部拿出来,补充体力的透支。

    等收割完毕后,我和妹妹拎着竹篮在田间捡拾遗落的麦穗,父母就会将割倒的麦子装到小山一样的板车上,再一车车的拉到打谷场,厚厚的摊开,在烈日下进行晾晒。一般情况下都是上午晾晒,下午用石磙一遍一遍的碾压。最早的碾压还是用牛马等牲畜,后来条件好点后才改为手扶拖拉机。临近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打谷场上就堆满了一堆堆金灿灿的麦子和一个个高大的麦秸垛。忙碌一天的庄稼汉子就聚在一起,拎着旱烟袋美美的抽上一口,闲扯着今年的收成。淡淡月色下,不时传来开心的笑声。

    我们老家的打谷场往往集中在村子西边的尉扶河畔,清澈的河水汤汤流过,高大的桐树、楝树在月色下随风摇曳,风情万种。这时的孩子们都闹着非要和父亲一起在打谷场“看场”,有的睡在木板床上,有的拉张蒲席睡在地上,还有调皮的孩子爬上高高的麦秸垛上,睡在上边。在凉爽的夏夜,躺在到处都散发着麦子清香的打谷场上数星星、吹凉风,真是一件十分惬意而又开心的事儿。看着夜空中一颗颗明亮的星星,听着一阵阵青蛙的鸣叫,在父亲的故事中孩子们往往会忘却一天的劳累,悄然进入梦乡。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农家的麦收也在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当初的镰刀,到后来的小型收割机;由当初的板车拉、石磙碾,到后来的脱粒机;由当初的人工操作,再到现在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一遍成,无不给我们的麦收留下变迁的印象。可是不管怎样,当初那难忘的麦收情景至今都深深的烙在我的脑海中,那种开心,那种幸福,那种惬意让我终生难忘。

责任编辑:赵根喜    



关闭窗口

地址:开封市晋安路68号  
邮编:475004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