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司法文化 -> 文艺天地

21个“失主”拷问诚信缺失

  发布时间:2011-03-29 10:10:43


    河南省郑州市公交三公司212路车长,拿到乘客高大妈捡到的1万元现金后,竟然引来了21个“失主”要求认领该笔遗失款。最终公交公司确认了在21个“失主”中,李大爷才是真正的失主。(3月22日 《大河报》)。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萝卜一个坑。同样道理,一份遗失物也只能有一个失主。但是在媒体所报道中的一笔遗失款,却招来了21个“失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20个“失主”明知该款不是自己所丢失,还去充当“失主”,说到底是一种缺乏诚信的心态。这篇报道让我想起了去年所发生的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的感人故事,哥哥孙水林为了抢在大雪封路前为数十位农民工发放工资,遭遇车祸举家5口遇难。弟弟孙东林接过哥哥手中的“接力棒”,一分不差的将所欠农民工工资一次发齐。本来,孙水林的亲属、子女完全可以以种种理由拖欠该笔欠款。按照人之常情,人出意外死了,欠款也就可以烟消云散,赖着不还了。但是孙家没有这样做,而是忍着内心的悲痛,多方筹措资金,一分不差的将欠款全部还清。因为在他们兄弟心中,始终坚信着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做人要讲诚信。

    人无信而不立,孙家兄弟坚守内心的诚信,身上所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光辉,诚信的可贵,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精神。孙家兄弟之所以能在短短时间内感动中国,就是因为它弘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诺言,它也是我们中国人格魅力的完美展现。反之,再看看刚刚发生的一笔遗失款所引来的21个“失主“,我们不能不对现在的诚信缺失而深思。

    古往今来,人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追寻都是一个永恒主题。为此多少人演绎出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千古绝唱,为后世留下追求诚信、正义和信仰,在生死抉择面前践行诚实守信这一传统美德,以博大的情怀在历史上留下自己闪光的一瞬。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它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诚就是为人处事要真诚,信就是要信守承诺、讲信用,它的含义也就是要信守诺言、践行约定。诚实守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文明的公共财富和普遍价值取向。几千年来,我们的前辈就一直流传着“一诺千斤”、“一言九鼎”、“言必信、行必果”等千古佳话。他们不仅是我们的楷模,也是我们生活的指针和准则。

    诚信要求全社会成员之间要互帮互助、诚实守信、融洽相处。人与人之间如果缺少诚信,这种关系就会失去信任,处于紧张和摩擦之中,自然就谈不上友爱和互相帮助。一个缺少诚信友爱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要实现诚信,要从自身做起,只有自己做到了诚信,才能要求别人也这样做。每个人都以诚信要求自己,这个社会就会成为一个诚信的和谐社会。自己越诚信,就越会赢得他人更多的诚信回报。诚信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立身之本,只有正确把握诚信的深刻内涵,我们的社会才会实现真正的和谐,我们的经济才会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发展,我们中华民族也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诚信比天大,责任比金贵。在当前社会,我们更呼唤着社会诚信的回归,呼唤社会道德的回归。要知道,一个诚信的社会,将是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也将是一个更加有序的社会。

责任编辑:F    



关闭窗口

地址:开封市晋安路68号  
邮编:475004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