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的一天刚上班,立案大厅就走进来一位不满三十岁的女子,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引人注目的是母女俩的头上、脸上都有伤,用白纱布包扎着。看到这种情况,我忙询问她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她说也不知道该咋办,想来问问情况。于是我便把她们母女俩领到接待大厅坐下,端上两杯水,让她慢慢说。
她说她叫李菊,婚后因与婆母性格不合,相处的不是很好,每当婆媳间发生矛盾时,丈夫就向着母亲,不问青红皂白的将她打一顿。现在她头上和女儿脸上的伤就是前不久丈夫酒后殴打所致。
说着说着,李菊的眼圈就红了,声音哽咽起来。看到她被丈夫打的伤,我便询问她和女儿现在伤好些没有,她说已经包扎过了。于是,带着同情心继续听她伤心的诉说。
李菊和女儿被打后,李菊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报了警,派出所将她丈夫予以治安拘留。因李菊没有收入,丈夫又不给她钱,平时都是靠娘家接济。这次在派出所调解时,李菊要求丈夫支付她和女儿的治疗费。但这个要求竟遭到她丈夫的拒绝,他宁可在拘留所待也不给她们母女任何费用。
看到伤心的她,听她讲和婆婆、丈夫不和睦的家庭琐事,我本可以打断她,不让她说太多,而是直接问她现在是否准备起诉和丈夫离婚。但我知道,当一个人内心有委屈和烦闷时,特别是无法对自己的亲人诉说时,她就需要一个倾听者,只有把那些不快说出来,发泄出来心情才会轻松一些。于是,我继续耐心的听她哭诉。
说起她的家庭、她的婆母、她的丈夫,说起她在那个家的付出和所受的委屈,李菊不止一次的泣不成声,无助的泪水滴在依偎在她怀中的女儿身上。
等她尽情的诉说完后,看她的情绪稍微平静了一些,我便问她:“那你现在如何打算呢?”李菊用那双哭红的眼睛望着我,茫然地摇了摇头说:“我也不知道该咋办。父母年纪都大了,也不敢让他们跟着我伤心。我现在连个说话、商量的人都没有。我想来问问若离婚的话,我能和他分房产吗?”于是,我便将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的相关规定给她进行了讲解,她听后半天无语,一会才说:“房子是婚前他家的,若不能分到房的话,离婚后我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去父母家吧,那里还有兄弟一家,也不方便。可这日子该咋过呀?”
她接着又问:“那我能起诉他要这次的医疗费吗”我说:“当然能,不过你若起诉的话,你和丈夫之间的矛盾会更大,那就更不利于你们的夫妻感情了。对于你丈夫殴打你们母女的情况,你可以和自己的亲人以及婆家的亲属说说,让他们出面做一下你丈夫的工作,也许还有缓和的余地。若你确实想离婚的话,他对你们母女的暴力,可以做为认定夫妻感情破裂的证据,若你无房居住又无收入的话,还可以要求他给予你适当的经济帮助。至于这次受伤的医疗费, 你也可以起诉要求损害赔偿。”
给予了她详细的解释后,李菊还是犹豫不决,不知道下一步自己该如何走。此时,面对她在婚姻家庭中的矛盾和纠纷,多年的办案经验告诉我,局外人一、两次的劝说是解决不了他们之间的根本矛盾的,还需要夫妻双方的沟通、理解才能达到维系婚姻的目的。
感受到她的无奈和选择的痛苦,我也很同情。听完了她的诉说,我发现她和丈夫之间的矛盾主要在于婆婆对儿子的影响。于是,我又耐心地劝导她若他丈夫有希望改掉毛病,婚姻能继续维系,就给彼此一次机会。但要注意搞好婆媳关系,对婆婆多些理解和宽容,把她当成自己的亲人,对于婆婆过去做的不好的地方不要放在心上,你对她好,她终究会被感动的。同时也要和丈夫多些沟通,让他理解你支持你……
面对无从选择的李菊,我也只能让她尽情的倾诉,给她适当的建议,让她回去好好考虑今后的路该怎样走,让她等心情真正平静下来后再做决定。
听完我的劝导,李菊的情绪平静了下来,长长的舒了口气,感激的对我说:“今天给你絮叨半天,听你给我讲了这么多,心情好多了,你不知道这一段时间我们是如何熬过来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回去好好想想。”我便告诉她让她放心,我这里随时都欢迎她来咨询,以后有什么问题尽管来问。这样,在近三个小时的接待后,李菊才带着女儿离开。而令人欣慰的是,至今她也没有来起诉离婚,也许她在为家庭的维系而努力,也许她已经得到了家庭的温暖。
像李菊这样需要倾诉、需要有人倾听的来访者,立案庭每天都要接待。面对每天不断的来访者,五年的接待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善于倾听是接待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法宝。
每一位到立案庭的来访者,都是因为遇到了困扰和麻烦,在自身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来求助的。面对这些被烦恼纠缠和折磨数日的群众,他们都会有向人诉说的愿望,这也是他们发泄郁闷心情的一种方式。因此,做为接待员,就要有倾听的耐心,给他们一个倾诉的机会和空间。
伏尔泰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对于在无奈中向我们求助的人们,我们只有通过耐心的倾听,才能了解和洞察倾诉者的内心思想,才能有效缓解他们的情绪,才能有的放矢给予指导和帮助。而他们在尽情的倾诉后,在我们入情入理的劝导下,也很容易接受我们的指导,做到依法维权,避免矛盾激化和扩大。
倾听永远是一种做人的美德。让我们抛弃心中的成见,耐心倾听来访者的诉说,给他们以关怀和帮助,让他们烦闷而来、轻松而去,实现我们排忧解难的服务宗旨,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