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司法文化 -> 文艺天地

那段如歌的岁月 那片深情的土地

  发布时间:2010-04-15 09:54:37


     4月9号,开封全市法院网络笔会在尉氏召开,主要议程氏到尉氏名镇洧川采风,去张市镇开桃花,到了古镇洧川,踏上这片热土,回想起那些青葱的往事,触摸那些在记忆深处珍藏起来的珍珠,不禁让我回到那段如歌的岁月。

    我的命运与洧川有着不解之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村里上小学时,我们村里有一个学生在洧川三中上学,毕业后考上了郑州大学,当时他是我们村里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大学生。只觉得洧川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很有些向往。直到初中毕业报志愿时,教数学的付老师对我说:“你别报考中专了(当时考上中专就等于端上铁饭碗、转商品粮了),你很有潜力,报洧川三中,那里是大学生的摇篮,而且环境优美,既有城市的风味,又不受城市的影响。”付老师的一番话从此铭刻在我的脑海里,到洧川三中考大学,便成了我人生的第一个目标。

    当我欣喜地拿着录取通知书,爬上父亲为我送粮送行的毛驴车,对妈妈发誓说我一个月以后再回家时,妈妈突然转过身去,而后我看见了妈妈眼睛有些湿润,目光里充满了爱恋和依依不舍,那年我13岁,1米49的个头,34公斤的体重怎么不让妈妈牵肠挂肚!就这样,坐着吱吱扭扭的毛驴车,哼着小曲欣赏着路边的风景,虽然走了整整一上午才到学校,但仍感觉路程很短,时间过得很快。

    洧川三中确实很美,整个校园占地近300亩,校园分成两大部分,前面是教学区,后面是实验田地,一条林荫大道从中间将教学区切成两半,两旁是高大的梧桐树,教学区西半部是篮球场、排球场和一个800米环形跑道,跑道中间绿草如茵,跑道两边白杨树青翠挺拔,教学区东前半部是花圃、苗圃和菜园,里面是繁华似锦、硕果累累,只记得当时教师们种的茄子特别的大,辣椒长得特别的园,非常诱人。

    林荫大道的中间有两个圆形花坛,花坛的东西两侧两幢红色三层大楼对称矗立,东边是教学楼,西边是实验楼,很是耀眼,80年代,在当地农村根很难看到小楼房,再往后走,两幢楼的后面是两排蓝色瓦房,东边是图书室、阅览室,西边是体育室和10多个乒乓球台,再后又两幢红色小楼,分别是男女教师宿舍,走到校园正中心,在林荫大道的尽头是一座三面环形的蓝色砖瓦房,那便是教导处和财务室了,与之东西相对的便是男女学生寝室,宽宽的筒子房,住满了全校的女生,一阵唧唧咋咋,便找到同乡同校同学,一番海吃海喝,报销了从家里带来的花生米和芝麻盐(当时好吃的也只有这些了),接着同寝室的互相介绍认识,当时我是我们寝室里唯一个年龄最小的应届毕业生,我在新奇、满足和自豪中甜甜地进入了梦想。

    开学典礼上,校长介绍了洧川三中光荣的历史,我才知道,洧川三中创建于1903年。后改名为尉氏三中,早在1958年就以办学有特色、学生升学成绩好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表扬,1958年8月7日,毛主席从长葛到尉氏三中视察,由于当时双洎河水涨满,桥被冲断,车辆无法通过,尉氏三中错过了这位历史伟人的光顾,之后《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两个好榜样》的社论,尉氏三中因此而闻名全国。1978年被教育部定为国家级重点中学,1981年被河南省确定为首批办好的省级重点中学。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尉氏三中为国家各类高等院校输送大批合格人才,其中考入清华、北大、人大、等重点大学也很多,这里人才济济,学子个个出类拔萃,当时学校是面向全县招生,不是学习尖子是进不了这个校门的。少量郑州开封的学生都是通过领导才能安置进来。

    我没有实现临行时对妈妈的誓言,两天后,便发疯似的想家,想爸爸妈妈、想爷爷奶奶、想姐姐弟弟、想妈妈做的红薯汤、想我家门前大槐树下的那个小石墩,上课开始走神,晚上躺在被窝里悄悄地流眼泪,终于盼到周六了(当时是周六下午放假,周日休息),上午下课后,我顾不上吃午饭,就背起妈妈为我缝制的小书包,里面装满了我珍爱的东西,坐在学校门口等着从长葛到开封的公共汽车,岂料,头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一直等到下午两点也没见过来一辆公共汽车,我失望痛苦之极,泪水合和着蒙蒙细雨顺着发丝浸入口中,咸咸的,我抓住校门的铁栏杆,感觉自己好像进了牢笼。无奈之下,我决定和几个不认识的女学生一块步行回家,从学校到家有将近60华里,从下午两点一直走到晚上8点多,我和那几个女孩分手的时候离家还有10多里地,剩下我一个人,艰难地走呀走呀,腿酸的拉不动,脚底磨出了血泡,终于挨到了家门口,一屁股做到门前的小石凳上开始呜呜地哭,全家人闻声都跑了出来,妈妈把我扶进屋里已是满脸泪花,惊喜、怜惜还夹杂着心疼,我总算到家了。

    周日,我一直哭闹着不肯上学,妈妈就一直陪伴在我身边,哄我、骗我说先到学校把被子带回来复读再考中专,我相信了妈妈的话,下午早早在村头等待公共气车返校,岂料碰见了我们一块考到尉氏三中的一个男同学,我就趁他的自行车到了学校,一路上他劝我要放弃复读的念头,树立远大理想,争取考上大学,将来会有更好的前途。

就这样,第二天起床铃一响,我又投入了紧张的高中生活,日复一日,我渐渐放弃了背被子回家复读的想法,慢慢的喜欢上了这里的老师和同学,喜欢上了让我做着五彩缤纷的梦的校园。

    从此,我成了父母不尽的牵挂,爸爸隔三差五的到学校看我,给我送吃送喝,送衣送被,难忘高一寒冬的那天晚上,天气骤变,北风呼啸,雨夹着雪花飘落而下,第二天早上,地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在路上行走一不小心都会摔跤。教学楼前上演着一幕幕冰上舞蹈,同学们都躲在教室里慎出慢行,中午,当我拿着饭碗去餐厅吃饭时,刚出教学楼口,一不小心来了个人仰马翻,手里的碗被甩出了老远,我从地上爬起来,抬头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我父亲,怎么会是他,不是的,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时我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霞儿,摔疼了没有?我确信了自己的感觉,确实是我父亲,父亲告诉我,他和母亲昨晚一夜没睡好觉,担心我带的棉衣少,被子太薄怕冻着,早上5点钟,父亲便骑着自行车往学校赶,由于天刚蒙蒙亮,加上天冷路滑,父亲连人带车一下子跌倒路沟里,手腕和脸都碰得发青,鼻头冻得红肿,看见父亲瘦小单薄的身体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我的泪水顿时模糊了双眼,午饭后,父亲带着我到洧川供销社商店买了一件军绿色的棉大衣,长长的,一直到膝盖下面,父亲说白天穿着防寒,晚上盖在身上可以取暖,就这样,那件军绿色的大衣一直跟我到高中毕业,直到现在还珍藏在老家的柜子里面,每年夏天都让母亲拿出来晒晒。正是这件军绿色的棉大衣激励着我走过酷暑、熬过寒冬,走进了阳光明媚的春天,是父亲的慈爱、母亲的叮咛,送我走进了大学的校园,伴我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1990年,我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我的母校——尉氏三中,在这里,我第一享受到领工资的激动,第一次感受到三尺讲台的神圣,真正体会到人民教师的辛勤与劳苦,真切的体验到为人师表的自豪与喜悦。记得我上第一堂课时穿着一件胸前印着一个白色小猫咪的黑色T恤,也许是太过幼稚的穿着激发了一个学生小画家的创作灵感,第二天我进班辅导早读时我的画像竟然被贴到了黑板上,旁边还有一行字:“有奖猜谜,她是谁?"画的还不错,没有丑化我,这时教师的读书声渐渐变小,不少学生在窃窃私语,看着这场老鼠玩猫的游戏怎么收场。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告诉同学们:这个谜语我猜出来了,不知奖品是啥,该到谁那领奖。这时很多学生的目光都投向了第一排靠墙坐着的那个看起来瘦小但很机灵的男生,等我的目光和他对视时,他不好意识的低下了头,我不想点破,自我解嘲:“画的不错,只是以后别把自己的作品发表在黑板上,我希望以后能看到这位同学的作品发表到报纸上、杂志上。”一阵哄闹过后,教师里又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

    后来,这个男生找过我,他叫晨阳,平时喜欢唱歌、绘画,初中毕业时考开封二师没考上,从此我和这个小男生成了朋友,三年后,他考生了河南大学艺术系。

    难忘尉氏三中,更是因为我在这里有了人生最美丽的相遇,就是在这里,我找到我的另一半,遇上了我的丈夫。我们曾经在同一所大学读书,他高我一届,上学时担任学生会干部,学校黄花诗社社长。虽有点小名气,但平时一副目中无人、孤芳自赏的模样,确实不受女生的青睐。直到我们坐在同一个教研室里,担任同一个年级的语文课上,我才发现他虽算不上英俊潇洒,但是博学多才,性格平和,谈吐幽默风趣,尤其在我搬宿舍时,他跑上跑下,一个人头顶着桌子,一副肝脑涂地的样子,于是我束手就擒,于是图书室、阅览室里留下了我俩埋头苦读的身影,双洎河畔《在水一方》、柔美的垂柳下勾起了幽怨的诗魂,麦地里那座小机井房旁开启了两颗《驿动的心》,我简陋的宿舍门口天天守护着《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尉氏三中优美的校园里到处充满了《粉红色的记忆》,于是一路欢笑一路歌,我们一起走过了20个春秋。

    20个春秋,20载如歌的岁月,小镇还是那个小镇,虽然时代的变迁让她多少改变了些模样,但在我心灵深处永远不变的是那个曾经青春飞扬的心灵家园。

    再回首,古镇南城门古柏苍翠依旧,千古河道虽近干涸,但昔人依旧心潮澎湃,双洎河边虽不见杨柳依依却正是菜花烂漫,校园里虽不多了花卉苗圃,但教学楼群里已是灯火辉煌,红墙绿瓦虽不见了踪影,尉氏三中却更加桃李芬芳、硕果满园。

责任编辑:F    



关闭窗口

地址:开封市晋安路68号  
邮编:475004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