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兰考法院假日法庭的值班室里,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细雨,回头看看除了和我一起值班的庭长之外冷清的值班室,想想平时与家人一起共享假日的欢乐时光,心里偶尔掠过一丝孤寂,但是我坚持值班的责任心却异常的坚定,因为此时此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正浮现着那天冒雨告状的老人,那双颤抖着拿着诉状的手。
那是一个月前的一天,天下着雨,雾蒙蒙的天气带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沉闷,正在忙着整理材料的我突然接到立案庭打来的电话,说是一位告状的老人属于我们的管辖范围,让我去接领一下,挂了电话我就打着伞去了,眼前的情景让我非常的震惊,那是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人,满面愁容,身上披着一张白色塑料布用来隔雨,拿着诉讼材料的那双手在不停地颤抖着。老人看到我就立即把手里准备好的诉讼材料递到我手里,嘴里还不停地说着什么,一双颤抖着的手在不停地抹眼睛,当时我看不清他抹去的到底是雨水还是泪水,但我的心却是一阵阵的疼痛,此情此景,我没有多想就搀扶着老人来到我们的办公地点,并把老人带来的诉讼材料交给了程庭长,随即搬了个凳子让他坐在了程庭长面前。
老人见到程庭长像是看到救星一样不停地诉说自己心中的酸楚:他今年已经72岁,老伴也70有余,唯一的儿子长年在外打工,家里的一切由儿媳负责,由于自己和老伴已经做不了农活,几年前就把自己耕种的责任田让给儿媳耕种,当时想儿子家里也不容易,只要给他们老两口点粮食和零花钱生活能过得去就可以了,可谁知儿媳给了他们几个月的粮食之后却停止给任何东西,儿子对他们也不管不问,如今老两口实在过不下去了,就来法院要告他们的儿媳。
看了老人带来的材料,听过老人的诉说,我们知道这是一起与赡养有关的纠纷案件,针对此种情况,如果立案起诉,不但可能案结事不了,而且还可能会加大老人和儿子一家之间的隔阂,老人以后的生活该咋办?经过认真研究,我们一致认为先进行立案前调解是最好的办法。
我们立即与老人所在村的村支书进行了联系,为了便于调解,我们下午冒着雨驱车60余里去了村支书的家里,把老人的儿媳也叫了过去,还通过电话与老人的儿子取得了联系。由于儿媳的脾气很大,且极不配合我们的调解工作,结果一个下午下来,整件事情还是毫无进展。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又去了,还是老地点,不过是多了两个人,是昨天我们让村支书联系的,他们在村里的威望很高,我们要用他们在村里的威信来为此做进一步的调解工作。
我们不断地对老人的儿媳进行耐心的劝导,同时还通过电话对老人的儿子也进行劝服,我们以古喻今,给他们讲行孝之道,告诉他们老人们把自己养大不容易,现在他们年纪大了,我们做晚辈的应该对他们多关心,对他们尽一份孝心,让老人安度晚年。接着,按照我们事先的安排,村支书和被请来的两个人也顺势冷热交替地对他们进行情理式的劝道。终于,儿媳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以后一定尽到做晚辈的责任。这时程庭长的电话响了,是老人的儿子打来的,他说他知道错了,今后一定会好好地对待老人。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费那么大的劲儿帮我,我和老伴现在真不知道该怎么过了,现在可好了,儿媳妇前两天就把粮食和钱都给我们了,过去两年的也给补上了,有什么好吃的还给我们老两口送呢。你们法官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呐!”几天后,我们去回访老人的时候,老人一边忙着给我们倒水,一边激动地说。看到老人眉宇间锁不住的激动和兴奋,我们都从心里替老人高兴。那时我分明注意到他那双拿着暖瓶和碗的手已不再颤抖。
外面的雨已停,风亦止,但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是呀,像这样的赡养纠纷还有很多,作为法官,仅仅去办成功几起案件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民之心,有一种责任心,我们要不断地向群众进行普法教育,呼唤社会的良好风尚,让人们都谨记孝敬老人的美德,让老人不再因为赡养问题到处奔波。
真心地祝愿所有的老人都能安度晚年!
(作者单位:河南省兰考县人民法院 张本巍 人民法院报:2009-08-08 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