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38年,31年在政法机关工作,当过公安局民警,担任过检察院办公室主任,也当过基层法庭庭长。法院工作18年来,他一直在全县最偏僻的于镇法庭工作。2002年,他办理完退休手续,依旧舍弃不了自己所钟爱的法庭工作,割舍不下这片曾经洒满汗水的土地。主动要求返回法庭,帮助法官义务接待来访群众,深入到辖区村庄开展普法教育。在辖区四个乡镇的20余万群众心中,他就是法庭的象征,被誉为“老法庭”。
他见证了老法庭的变迁
“老法庭”名叫张传俭,今年67岁,从参加工作到光荣退休,在政法机关整整工作了31年。可以说,履历覆盖了整个公检法系统。在基层法院工作18年来,他从来没有离开全县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于镇法庭。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机会回县城,反而是机会太多,可是老张不愿意回去,而是自愿扎根基层,默默无闻的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那座老法庭。对于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头,我一直抱有很大兴趣,想去了解他。昨天上午,在奔波70多里后,在全县最南端的竹林乡宋寨村一个农家小院中,我见到了老张。尽管年过花甲,可是老张却精神矍铄,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打开话匣子,从老张身上,我切实感受到了法庭的变迁,中国法治进程的变迁。
1969年,老张从部队转业,被组织上安排到了开封县公安局工作。此后,在开封县检察院担任办公室主任。1984年,他调回到老家杞县法院,并主动要求到最偏远的于镇法庭工作,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去就是20多年。当时的于镇法庭没有自己的办公用房,而是在乡政府租借了两间旧房,作为办公室。法庭当时有3名同志,全年案件50多件,办案车辆就是法庭一辆旧自行车。每天一大早,老张就带着同事背上干粮和水下村办案,整天乐乐呵呵。由当时的租借房屋,到现在气派的两层办公楼房;由当时的旧自行车,到现在的崭新“五菱”面包车;由当时每月40块钱的工资,到现在每月2000来块;由当时的坐堂问案,到现在的巡回审判;由当时的军事化管理,到现在一步步走向法治化的今天,办公环境变了,服装换了,车辆好了,工资待遇增加了,法官素质提高了,社会更加和谐了,每每提及一个话题,老张都是感慨万千。口中不停的说着“这二十多年的变化真是太大了,真是让人做梦都想不到”,其实在老张眼中的想不到,“老法庭”的变迁,也正是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变迁。
群体械斗面前他冲在最前
老张家在农村,距离于镇法庭不太远,无论作为庭长,他都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在法庭一呆就是十多天。就是在退二线后,他也经常和同事骑上摩托车下乡办案,说趁自己身子骨还硬朗,就多下去跑两趟吧,也好带带年轻人。别看老张整天乐乐呵呵,慈眉善目,在关键时刻却拿的出、冲的上。
那年夏天的一天傍晚,老张和庭里同志刚刚从乡下办案回来,就看到一个年轻人慌里慌张的跑进大门,气喘吁吁的对老张说:“张庭长,快点去吧,俺家要打起来了,那可要是出人命的啊!”听到这,老张来不及喝口水,一边让同事小李发动摩托车,一边问来人咋回事。原来这个年轻人是法庭辖区一个村庄的当事人,前不久他因为与妻子感情不和,就到法庭起诉离婚。妻子对此不同意,认为在农村离婚是件丢人的事,并怀疑丈夫是不是在外边又找了人,才抛弃自己和孩子。于是两人开始争吵不断,甚至拳脚相加。妻子一气之下,抱起农药寻了短见。妻子死后,娘家人可不依了,认为姑娘在婆家肯定是受了天大的委屈才走上绝路,几个兄弟当时眼都红了。四处联系,并纠集了亲戚朋友数十人前来出气,非要好好的教训女婿一顿不可。得知消息后,女婿当即跑到法庭要求法官前去解围。简单了解情况后,老张预感到事态的严重性,赶紧让法庭其他同事向院长汇报,一边跳上小李早已发动好的摩托车,快速向事发地赶去。赶到后,老张老远就听到争吵声,在看看眼前黑压压的一大片人,就跳下摩托车,冲到近前。原来是姑娘家人赶到女婿家后,没有见到女婿,就把女婿家的东西砸了,还要打亲家公婆。这一砸不要紧,婆家人不愿意了,村内的邻居也认为对方有点欺人太甚,不把全村人放在眼里,就抄起家伙前来迎战。一时间双方是剑拔弩张,现场充满了火药味。看着双方举起的铁锨、抓钩、棍棒,老张眼都没眨,大喝一声:“都给我住手!”就伸手推开眼前村民手中的家伙,并用身躯将双方隔开。这时,同事小李也冲到近前。因为现场没有几个人认识老张,也不知道他们俩是干啥的,就有人嚷嚷“老头,去一边,不然连你一块打了。”说着又一次扬起了手中的家伙。“我是法庭的,你们有事说事,打架能解决问题吗?不管是谁,只要将人打伤就是触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谁再想动手,就先从我张传俭身上踩过去,我就不信法律管不着你。”看着老张一副不要命的样子,现场的人都被镇住了。本来乱哄哄的现场顿时变的鸦雀无声,静的仿佛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到。老张就趁热打铁,对双方做工作,给他们讲清楚利害关系,打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出现纠纷要通过合法渠道解决。在老张的苦口婆心下,双方亲属不知不觉放下了手中的器物,渐渐的散在一边。经过耐心调解,女婿向娘家人诚恳的赔礼道歉,并提出给岳父母进行经济补偿。娘家人看看事已至此,就是心中再悲痛,人死不能复生,也就原谅了女婿。一场械斗就这样结束了,而此时的老张累的好久没有喘过劲来。事后双方家人分别到法庭向老张和小李送来锦旗表示感谢,一个劲的说如果不是法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事态不知会发展到何种地步,肯定要出现人员伤亡,酿成悲剧。
市中院得知情况后,为老张和小李记了三等功。面对荣誉,老张呵呵一笑,那都是应该做的,哪个法官遇到这种事情都会冲上前的。这就是老张,可敬可爱的老张,在群众危难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老法庭。
“三件宝”让退休后的老张很快乐
2002年,年满六十岁的老张依依不舍的办理了退休手续。此后,他没有像其他法官那样无“官”一身轻,呆在家中养花弄草享清福,而是再次来到法庭当上一名普通的“审判员”,他说现在法庭人员少,忙不过来,还是让自己再发挥一下余热吧。就这样他依旧像以前一样,兢兢业业,继续上演着乡村法官的故事。对于老张的选择,很多人都不理解。面对不解,他呵呵一笑,说“在法院干了一辈子,对法律割舍不了啊!能用自己知道的法律知识为邻里群众调解一点家务事和矛盾纠纷,这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也是我安度晚年的最好方法。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虽然我退休了,可是在我的心目中,我还是一名法官,还在在从事自己喜爱的法律工作。”其实,只有与他朝夕相处过的同事才深深的理解和知道,在老张的心中,一直难以割舍的是挥之不去的法官情结,是那座守望多年凝聚心血的老法庭。
重返法庭后,他除了帮助法庭搞好日常信访接待外,还主动深入到辖区村内化解纠纷。哪家儿女不孝顺,哪家邻里闹纠纷,他往往是不请自到,一桩难缠的家务事在他耐心调解下被化解。他的身上还怀揣着三件“宝”:自行车、小喇叭、人民法院报。自行车是老张走街串巷的代步工具;小喇叭是他普法宣传的“传音器”;人民法院报则是他讲解法律知识的教材。他经常到田间地头中小学校进行普法宣传,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赢得辖区群众的好评。
干了几十年的法官和庭长,老张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官”,而是用自己的一腔赤诚诠释法官的职责。老张家在农村,老伴在家种田,几个孩子没有工作,经济条件在农村也是比较差的。可是他始终没有用过手中的权利来为自己和子女谋取任何私利,老家所在的乡镇属于自己法庭的辖区,他从来没有因为亲戚关系而损于法律尊严,在他心中,只有法律和做人的良知是最重要的。
经老张的手带出了1个法院院长、一个副院长、7个庭长和5个副庭长,可是到退休时他还是一名庭长。面对荣誉,他总是推到同志们面前,他常说:“你们还年轻,给你们荣誉可以让你身上有压力,工作有动力,我是一个老头子了,还要哪干啥?”
这就是老张,让人可亲可敬的老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