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小的时候,我就从连环画、故事书中记住了雁门关这个雄伟而又大气的地名。也不知道有多少回在梦中走进雁门关,一睹他的风姿,投入他的怀抱,用一颗虔诚的心品他、读他。于是许久以来,登临雁门关也就成了我埋藏在心中一个很久的梦想。
不久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朋友到山西大同办事。在大同回到太原的高速公路上,我们竟然看到前方不远咖啡色的路标上赫然写着“雁门关”三个大字。顿时,我的热血沸腾起来,与我不谋而合的是同行的几个朋友也很想去看看,想了解一段金戈铁马的历史,体味一下沙场点兵的豪情。于是我们临时决定打乱行程计划,从中途下高速公路,到雁门关!
车从广武站下路,开始进入雁门山。山路曲折,层层叠叠的大山绵延着伸向远方。不时可以看到崇山峻岭上一条条灰黑色的土墙,这就是古长城。不少地方已经坍塌,剩下一片断垣残壁。一座座烽火台无言的挺立着,凝视着这片饱尝战火和硝烟的土地。车向前行驶许久,看到路边一块石墙,上边狂草书写着“雁门关”三个大字。这就是让人魂牵梦绕的雁门关?不是!要登临雁门关城楼还有两公里的路程。沿着曲曲弯弯的山路,聆听着路边山泉水的叮咚声,我们终于来到雁门关脚下。这是怎样的一座城楼啊!这又该是一段怎样难以读懂的历史。文学作品中的雁门关,是以极遥远的意象出现,南朝江淹写道:“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北朝庾信说:“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唐朝诗人的笔下,也会感叹“雁门关外绝人家”。也许,在经过连年不绝的烽烟战火后,在跨过重重山脉、条条河流后,从边塞到中原,剩下了仅仅是一片令人心碎的废墟,一座让人无法言喻的雁门关。
时间虽然已是八月,立秋的脚步也刚刚到来,山外给人的感觉还是说不出的燥热。可是对于处在雁门关古道的我,仍感到瑟瑟西风中一股说不出的寒意。行走在海拔2000多米的古栈道上,遥望着雁门关外茫茫大山,此时的我仿佛已经融进了历史,时空轮回到了数千年前。就是眼前这座古城楼,曾经发生过多少令人可泣可歌的历史故事,它见证和参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与荣辱。就是这一边关要塞,作为一座军事重镇,曾是守卫中原的重要门户。从历史典籍到武侠小说,从文人诗词乐赋到民间传说,一篇篇、一本本、一首首、一个个震撼而又美好的记忆负载给了雁门关厚重的人文内涵。
据史料记载:“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依山傍险,高踞于勾注山上。东走平型关、紫荆关、 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在东城门外,建有靖边寺,为战国名将李牧建祠立碑。洞门两侧镶嵌由傅山先生所书写的楹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丸塞尊崇第一关。” 整个关城建筑,虎踞龙盘,雄伟壮观。现在的关城仅在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此民间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
翻看一页页史书,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入侵,建立云中、雁门、代郡。李牧奉命驻雁门,防备匈奴。他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在雁门数年,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选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汉元帝时,有胆有识的王昭君从雁门关出塞和亲。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唐初名将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北宋初期,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及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被誉为“杨无敌”。公元986年,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指挥失误和挟嫌报复,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杨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还凛然地静坐在雁门附近的杨家祠内。元明时期,雁门旧关废弃,新关又起,雁门战火渐趋平息。时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辱国求存的慈禧太后等,狼狈出走。他们过居庸、宣化,经大同,又在雁门留下了逃跑的脚印。辛亥革命后,雄关雁门除遭到军阀混战的破坏外,也受到了抗日烽火的洗礼。八路军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四百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继而又袭击日军阳明堡飞机场,炸毁敌机二十四架。这一曲抗战凯歌极大地鼓添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必胜信心。
纵览雁门关兴衰的历史,较大规模的战争发生了1000多起,直到今天,悲壮的故事还在当地百姓中流传。古人曾把万里长城上的九座名关称为九塞,“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正好位于中部要冲,其得失对于中原王朝的存亡至关重要。所谓“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正是历史对雁门关军事地位的客观评价。因此雁门关被称为“中华第一关”。雁门关,多少名将在这里写下了他们人生刚烈的传奇,这座雄关因而有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即使烽烟不再弥漫,夕阳残照关楼,血性依然在天地间张扬。
站在雁门关外的城墙上,看着依旧郁郁葱葱的数株青松,向人们诉说两千余年的烽火硝烟,我用心倾听着关外的大漠风沙,。一部雁门关军事史,就是半部华夏5000年国防军事篇;一条雁门关商埠路,承载着中原和塞外的和平发展史。雁门关可以说是上天造就的一道天然的屏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雁门关担负起特殊的历史使命,决定了雁门关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雁门关特有的文化、经济、风土人情。雁门关的人文是厚重的、景色是美丽的。雁门关的震撼、杨家将的忠烈、古代诗人咏赋的古代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等,体现出雁门关文化的独有韵味和其深厚内涵,构成了一幅恢弘的人文画卷。
现今的雁门关已是一片苍凉,厚重的关门早已不知去向,城楼的两旁是片片废墟,堆堆瓦砾;连绵不绝的长城遭风摧雨蚀加之人为破坏,只剩下隐约可见的夯土轮廓;当年杨六郎的威武辕门,也仅残存两只石狮和一对石制五斗旗杆可供人凭吊。雁门关,历经了多少的历史沧桑,留下了无数历史故事,让人们去评说,去感叹。眼前浮现的是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还有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将军圆眼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这儿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
对着雁门关,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使身心受到一次的激励,受到民族的脊梁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