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院网开封频道讯 面对目前艰巨的信访工作任务,开封市禹王台区人民法院院长李宗武率先垂范,带头亲自包办信访难案。6月17日,在李宗武积极协调下,一起长达十几年的信访积案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为全体干警作出了榜样,受到了当事人的广泛赞誉和广大干警的一致认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这起信访案件还要从十几年前说起。1995年10月份,当时禹王台区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经营环境,决定对二十七中以南地块上的住房进行拆迁,准备建设亚细亚商贸城。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南关区拆迁办与开封市二十七中签订了一份营业房拆迁安置协议,协议规定南关区拆迁办应为二十七中在亚细亚营业楼安置营业房25.67㎡。后二十七中将此安置房权转给其校老师武天元,南关区拆迁办也予认可。亚细亚营业楼竣工后,印在房屋安置上双方产生分歧,造成协议内容未能得到落实。2001年12月武天元诉至南关法院,诉请判令南关区政府立即履行安置协议,经调解,武天元与南关区政府达成调解协议:南关区政府于2001年12月22日前在本市三里堡亚细亚附属营业楼一层一号给武天元安置面积为13.93㎡的楼梯间一间,另外11.74㎡另案处理。但协议生效后,南关区政府为武天元安置了13.93㎡的房屋,另外11.74㎡因没有相同面积的房屋而未能解决。武天元之妻李宝玲多次找区政府要求解决问题,南关区政府认为虽有11.74㎡未能给武安置,但武天元已在该营业楼抢占了的30余㎡营业房,要想安置那11.74㎡,武首先应将抢占的房屋交出。双方意见相左,经多方协调,均未能化解矛盾,李宝玲从此走上了上访之路。十余年来,从区里到市里,从市里到省里,从省里到北京,从政府到法院,从法院到党委、政法委、人大与部门上访从未间断过。区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李宝玲的问题都未得到解决,成为大家熟知的上访老户。其反映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成为“老大难”。
今年5月份,省政法委巡视组又接到李宝玲的上访材料,将此案批转禹王台区法院解决,市中院韩玉芬院长也接待了李宝玲,多次给禹王台法院作出了依法尽快解决批示。面对上级领导的批示和交办函,禹王台法院负责信访件转办的同志做了难,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老大难信访案分给谁都不好办,这又怎么分呢!没有想到的是,院长李宗武了解到情况后爽快地说:既然是“老大难”案,就由我负责包案,我如果解决不了,同志们不是更难解决吗?
自从接到李宝玲一案的交办材料后,李院长除了正常的工作安排以外,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花在李宝玲案的解决上,在认真阅读相关材料,吃透基本案情的基础上,李院长找准了该案的焦点所在,理清了双方的基本诉求和相关理由,有针对性地拿出了化解、协调方案,一方面积极与禹王台区政府的相关领导协调,充分陈述该上访案件解决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上访人李宝玲的诉求中的合理成分,上访人家中目前存在的实际困难等,取得区政府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对上访人困难的同情。增强解决此问题的信心,另一方面,李院长多次约见上访人李宝玲及其家属,从法理到人情,耐心细致地做思想疏导工作,既充分认可其合理诉求的正当性,同时对其过分的要求也明确地表示不能支持。即对上访人家中的困难表示同情。但也让上访人明白问题的解决不能突破法律底线。与此同时,李院长还随时与中院领导保持联系,将案件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及时向韩院长汇报和沟通,取得上级法院的支持。有时一天能跑几个部门,有时谈话一谈就是几个小时,工作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效果也是明显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李院长近一个月的努力,双方当事人终于互相取得了谅解,化干戈为玉帛,十几年的积怨尽释前嫌,终于达成了解决纠纷的最终方案。
6月17日,对方履行了协议,李宝玲激动地眼含热泪,感慨地说:“十几年来我四处上访,问题一直不能解决。今天我是打心眼里想给你李院长,给禹王台法院送上一面大红锦旗,我实在是台感谢你们了。”看到眼前这一幕,李宗武院长舒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