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官论坛 -> 审判研究

校园盗抢犯罪十大预防对策

  发布时间:2009-05-13 10:08:56


    近年来,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校园盗抢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 校园盗抢犯罪的特点:

    1、团伙犯罪趋势严重。校园盗抢犯罪团伙犯罪和共同犯罪比例直线上升,3人以上结伙共同犯罪甚多,且逐渐呈现暴力化趋势,。

    2、受害主体范围扩大。校园盗抢犯罪的受害主体由原来的小学生,逐渐演变成中学生,甚至大学生。

    3、闲散青少年犯罪居多。从统计上看,辍学未成年人盗抢犯罪所占比例最大,并且针对人身和财产的抢劫犯罪居多。

    4、犯罪社会危害大。一是学生安全感下降。二是学生心理产生阴影,影响他们健康成长;三是校园犯罪的犯罪隐蔽,弱小学生受威胁不敢报案,犯罪分子气焰嚣张逍遥法外,社会危害性更大。

    5、网络为主要诱因。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受暴力或色情网络文化的影响,在缺少上网或享受资金时,易铤而走险犯罪。

    二、校园犯罪的主要原因:

    1、自身因素。学生拉帮结派,与不良青少年为伍容易下水;有的学生为了不受其他学生欺侮,加入到不良少年团伙中寻求保护;有的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安心,经常旷课,结识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走上邪路;有的学生贪图享受,羡慕别人的高消费,不该伸手时伸手,导致盗窃犯罪或铤而走险抢劫学生。

    2、家庭因素。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宠爱较多,父母把这种关爱变成溺爱,滋长了子女的任性、骄横等不健康心理;有的家庭打骂孩子,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脱离家庭的监管;有的夜不归宿到处游荡;有的导衅滋事打架斗殴;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后,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走向堕落。

    3、学校因素。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学校注重升学率,重知识“输入”轻品德“塑造”,忽略对学生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不了解,学生自暴自弃犯罪时,老师才如梦方醒;

    4、社会因素。从犯罪统计情况看,黄色、暴力、色情等网络文化成为犯罪主要诱因,学生认知有偏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突破道德防线而走上犯罪岐途。

    三、减少校园犯罪的对策

    校园盗抢犯罪对青少年危害难以估量,要防治校园盗抢犯罪,需要全社会在高度重视,同时还应采取多方位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一是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作用,运用警示教育、同伴教育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法制教育活动。二是开展自我保护教育。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相关知识更加欠缺。要围绕治安防范、心理健康等主题,通过举办自护培训班等形式,宣传自护知识,提高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三是积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通过具体项目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四是建立闲散青少年信息管理系统。要分析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在生活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学习上帮助他们进步,在行为上帮助他们矫正不良习惯,扶持他们就业创业,促进其健康成长。五是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的帮教服务。从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六是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针对违规网吧、不健康“口袋本”图书等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突出诱因,加大联合打击力度,严格查处“非法”网吧,落实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措施。设立举报热线、成立监督员队伍,建立监督、举报和快速受理机制。七是积极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设立青少年专题网页、专栏,组织开展网上青少年活动。创作、编辑、出版、播出优秀的青少年读物和报刊栏目。八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加大协调力度,牵头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加强沟通与联系,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通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九是建立督导机制。采取有效形式,量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指标,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加大对专门事项及大案要案的督导力度,督促各部门落实好各项工作措施。十是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责任制。把责任分解到相关部门。强化责任追究,对失职、渎职、责任落实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得力的,要依照有关法律查究有关单位或人员的责任。同时,健全奖励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责任编辑:赵根喜    



关闭窗口

地址:开封市晋安路68号  
邮编:475004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