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上午,在河南省兰考县人民法院张君墓法庭的办公室里,突然进来七、八个陌生人,他们不是为自己的纠纷而来,而是经张君墓法庭的邀请专门来协助法官为一起纠纷案件做调解工作的,就是在这些人的倾力协助下,经过承办法官的精心策划,一起僵持了近一年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仅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成功得以调解。
原告张某和被告李某曾是生意上来往的朋友,两人都做收购小麦的生意,2008年5月25日,原告卖给被告一车小麦,并口头协商好等被告卖麦回来给付原告麦款,结果被告回来后就通过中间人把麦款的一大部分给了原告的委托人,剩余的2000斤麦钱1664元就不再支付给原告,在多次催要无果的情况下,原告起诉至法院,要求被告返还剩余的麦款1664元。
在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了解到,原被告引起纠纷的原因是双方在买卖合同中没有任何书面手续而引起的双方协议内容的混乱所致,原告和被告各执一词,原告说被告无辜扣其部分小麦款且多次催要都无结果,而被告却辩称说两人的小麦款已结清,当时由于自己资金困难,原告以自愿放弃一部分款项为条件要求被告把麦款给他的,并且当时放弃的钱数比原告现在所说的要少得多,现在原告是在无理取闹,由于此款经多人转手,而且是在喝酒期间经中间人转给原告的委托人的,所以是越说越乱,可是原被告却始终坚持己见,毫不妥协,原告认为钱要不回来让自己很没面子,且大伤自己的感情;被告觉得如果无故把钱给了原告显得自己很软弱,以后让自己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因此双方都持有一种抖不败对方誓不罢休的态势,后来经过村干部的多次调解也均毫无结果,而且双方的对抗情绪越来越激烈,最后村干部竟然也发出了“他们这事我们管不了,以后决不再问此事”的哀叹。
经过多方多次调查,又结合对上述情况的了解,承办法官意识到,这已不是一起简单的钱款纠纷,还牵涉到有钱款引起的所谓的“感情”和“面子”问题的争执,现在原被告双方矛盾的关键点已不是钱的问题,双方认为的“感情”和“面子”问题才是矛盾的“症结”。要使整个案件的僵局最终破冰,首先必须通过调解来突破双方僵持的心理防线。
针对此案的症结,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承办法官决定协调多种社会力量先调解此案,决定借用村干部和当事人本村的德高望重人的威信和“脸面”来消溶原被告心中所谓的“面子”和“感情的伤害”;利用原被告的亲人的“情”来融化他们心中所持的“僵冰”;最后再通过情与理的说服来一举突破原被告所僵持的心理防线。
有了这个大概的解决思路之后,承办法官经过多次登门拜访和沟通交流,最终得到了原被告各自村庄的村支书和与两村来往密切的附近一村的村支书的大力配合,也得到了村里德高望重的几个人的支持,原被告各自的亲人也答应尽力配合法官做原被告的思想工作。
调解开始时,村干部等人都来到了张君墓法庭的办公地点且非常配合法官的工作,原被告看到三个村的村干部和村里几个威望很高的人都来为自己的事情操心,甚至还惊动了自己的亲人,各自本来激动的情绪顿时大减,又经过一番“刚柔并济”的劝说,原被告对峙的态度很快就大有缓和,承办法官抓住时机开始分别对原被告来进行心理击破,告诉他们冤家易解不宜结和以和为贵的道理,法官们借助开始时的威力,又经过进一步的情理交融、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之后,原被告所僵持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当场表达各自的悔意,并表示完全配合法官的调解,最终二人以被告给付原告五百元钱为条件握手言和。
案件调解结束后,承办法官又提醒原被告在以后各自的交易过程中一定要有完整的书面材料,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他们都为法官们的真诚所感动,特别是原告非要把自己刚拿到的五百元钱作为法官们这些天的辛苦费,被法官们当场婉言谢绝并顺势建议他和被告吃顿饭以彻底了结这些天来的恩恩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