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每年元宵节的到来,童年那熟悉的歌谣就会在我耳边响起,儿时那充满快乐的灯笼会就会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的童年是在八十年代的初期,对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一年中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过年了。过年可以让我们吃上平时难以见到的肉,可以穿上新衣服,可以用自己的压岁钱买炮、买小玩具。还可以在小年那天开开心心的挑上红灯笼,过一次难忘的灯笼会。
至今我还清晰记得,一到正月初十左右,爷爷就开始准备好红纸、白纸、高粱杆和浆糊,精心给我扎上一个漂亮的红灯笼。爷爷扎的红灯笼有点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宫灯,立体四边形,外面贴上漂亮的剪纸,上边四角还有四幅漂亮的小红旗。扎好后,爷爷就将灯笼高高的挂在屋内,等着十五晚上的到来,因为只有到了那天,孩子们才可以挑上红灯笼。
十五那天,天还不黑,孩子们顾不上吃饭,就迫不及待的拿出父母为自己早以准备好的红灯笼,点上红蜡烛,高高兴兴的出门,上街参加灯笼会。当时的灯笼基本上都是可合拢折叠的纸质灯笼,上面印有图案,品种和色彩十分单调。有些手巧的家长给孩子扎盏别致的灯笼,不会扎的就上集市买上一盏。我一个本家爷爷手特别巧,会扎漂亮的走马灯,既大又漂亮,小叔叔每次挑着上街都会吸引很多人围观,让我们羡慕许久。有的孩子家中买不起灯笼,就找一个大的白菜疙瘩,精雕细琢,在中间挖上一个灯碗,装上一点油,放上一根棉花线,再往下面穿上一根细细的木棍,于是一盏简单的白菜灯就做成了。点亮后,也是开开心心的参加灯笼会,尽管看着有点心酸,可是也对孩子来说也是充满着开心。
那时候的夜色很重,小伙伴们挑着各种各样的红灯笼行走在黑色的夜里,兴奋的比着谁的灯笼好看,嘴里则唱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轰了回家睡”的歌谣。如果碰上天空飘着雪花就更美了,在我们老家那儿有“雪打灯”的说法。随着红灯笼的增加,在黑暗的夜里,照的整条街都明亮亮的,一盏盏红灯笼给我的童年增添了无穷的快乐。顽皮的孩子则吓胆小的,说其灯笼下有老鼠,孩子一害怕,手中的灯笼容易倾斜,导致蜡烛歪,将灯笼点着。有的孩子则拿起手中的红灯笼向别的灯笼撞去,不时有灯笼被点燃,引来一片笑声,手中灯笼着火后,孩子就拿着一根空空的木棍在哭泣。
很多年过去了,在城市里很难看到童年的纸灯笼和自制灯笼,取而代之的是一盏盏漂亮的电动灯笼,怎么看都缺少儿时的情趣。故乡那漂亮的灯笼会再也没有看到过,那种开心也只能在记忆中搜寻了。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这儿时难忘的灯笼会,让我记挂让我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