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人的困惑
随着物资的日益丰富,生活也变的更加多彩。就在这多彩的背后,却带来数不清的“烦”。面对生活,不少人感到很累。过去的人们终日奔波是为了有饭吃,有衣穿,整日劲头十足,乐乐呵呵。而现在的人们面临优越的生活环境,反而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生活。是变化太快?是诱惑太多?还是价值观在错位?比如衣食住行,过去人们讲究的是简单朴素,现在追求的却是多样化、层次化;过去吃饱穿暖就行,现在吃讲营养,穿要名牌,还要瘦身、美容。正如时下流传的顺口溜:“俺们刚吃上肉你们又吃上菜了;俺们刚娶上媳妇你们又独身了;俺们刚吃上糖你们又尿糖了;俺们刚拿白纸擦屁股你们又用它擦嘴了;俺们刚吃饱穿暖你们又减肥挂肚兜露脐了……”你说变化快不快。
为赶上变化,人们整天都在忙,忙挣钱,忙交际。繁忙的背后,却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大部分精力常常满足外在需求,想方设法与他人进行攀比。人际关系、领导关系、家庭关系……抑郁、强迫、恐怖、焦虑……等等。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影响到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人们到底是怎么了?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过多的关注外在,很少关注自己;过多的关注身体,很少关注心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病疾,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等于身体健康加心理健康,而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又是相互促进的。那么如何做到心理健康,关注自己的心灵而快乐生活呢?
二、快乐是一种自我选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都会存在着差异。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是与非,只是你的看法不同,选择不同。正如两个人呆在同一间房屋内向外看,一个人看到的是满天繁星,而另一个人看到的却是地上的淤泥。有一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二儿子卖草帽。天晴时候,老太太不停地哭,因为担心大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阴雨季节,老太太还是不停地哭,又担心二儿子的草帽卖不出去。于是无论是天晴或下雨她都不停地哭。后来有人就说老太太,天晴时你就想二儿子的草帽卖出去了,多高兴呀;当下雨时你再想大儿子的雨伞也卖出去了,还是高兴。转换角度思考后,老太太的情绪顿时豁然开朗,整日乐呵。由此可见人们的心情好坏主要取决于自己,而不在于他人、他物对你的影响,而在于自己如何选择和把握。所以说,快乐是一种自我选择。
三、快乐就在当下
有的人对过去的不如意总是耿耿于怀,对未来则充满着担忧和顾虑,而忽视的却是眼前的鲜花和美景,这样的生活岂不太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更要珍惜自己,珍惜快乐,准确把握当下快乐。过去的都已经过去,未来的我们还不知道,只有当下是最真实的。把握住当下的快乐,才是我们生活的真谛。著名影星英格丽褒蔓在谈及快乐幸福的秘籍时不无幽默地说:“幸福就是健康加上坏记性。”这个坏记性就是充分忘掉过去和未来,活在当下。当你在吃饭时,要把思绪定位到吃饭上,轻轻地嚼,细细地品,慢慢地咽,这样你就会吃出饭香和美味来。当你在走路时,要把思绪定位到走路上,或许你的走路会慢一点,但会变得更优雅。开始的时候,你或许不习惯,但有少数几个片刻就会拯救我们,使我们有片刻的快乐和愉悦。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过去和未来的阴霭就会离你而去,一生将充满快乐和幸福。
四、快乐和欲望成反比
欲望是人的本能,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动力。但欲望的满足不是绝对的,正如清朝钱德苍在《解人颐》中写的那样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俱已足,又思娇柔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良田置得多广阔,出入又嫌少马骑
槽头扣下骡和马,恐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县官还嫌小,又想朝中挂挛衣
一品当朝为宰相,还想山河夺帝基
心满意足为天子,又想长生不老期
一旦求得长生药,再跟上帝论高低
要问世人心田足,除非南柯一梦西
当今社会,人的欲望会更多。当欲望满足不了时,就会感到郁闷失落。对生活,我们要常怀一颗平常心。幸福与否的关键在于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的高低取决于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国外有人做过调查,就是说感到幸福的人中产阶级居多,就是因为中产阶级既没有温饱的担忧,也没有财富过多的劳心费神。财富对人是必要的,但不是幸福快乐的决定因素。欲望过多,就会困扰你的生活。与其这样,倒不如少些欲望,多些真实,生活才会轻松、自在和快乐。
佛教认为,人的烦恼皆出于欲望。道教也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然,不要过多地追求欲望。欲望过多,占有欲就会增强,而被占有的客观对象总是有限的,当占有不到时就心生痛苦,对身体、心情都没有好处。我们要常怀知足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穿皮鞋不一定比穿布鞋舒服;富翁不一定比普通职员安心;当官的不一定比贫民自由;下海的不一定比过河的安全;喝酒的不一定比喝茶的舒心。
五、心底无私天地宽
对于很多人来说,烦恼都与“我”有关,我们过多的在意“这”或者“那”,对什么都是舍不得,放不下,忘不掉。如果心态对此不那么在意和关注,把眼光放在自己所喜欢的东西上,把心用在正在做的事情上,就会少些牵挂和束缚,烦恼就会减少很多。某单位一职工老张,平时为人和善友好,家住单位附近,平时逢下班或节假日有事没事常到单位转转。大家见他经常到单位闲逛,就干脆让他代替值班守电话、发通知。时间一长,就养成习惯,下班或节假日老张就经常到单位“上班”。有人见他经常加班还不要报酬,就说他傻。而老张却说,我认为单位就是我的家,同事就是我的亲人,每件物品都是我们家的,我觉得我的家好大,亲人也多,我很高兴,也很幸福。不需要多么高的觉悟和修养,你只要把“自我“扩大,心胸就会开阔起来,一切也都会变的美好起来。正如我们在公园散步,看到周围的美景,你还会在意这些花草树木是不是你的呢?不是你的你不也照样享受吗?所以我们一旦克服了“小我”的狭隘心理,用“大我”的心态去看待每样事物,我们的心境就会开阔起来,我们的世界就会美好起来。
六、爱是快乐的源泉
爱是天底下最珍贵的情感,也是人心中最原始最美好的东西。正是有了天地大爱,才有阳光、雨露和空气,人和地球上的生物才得以繁衍生存;正是有了父母大爱,我们才得以健康、快乐成长;人与人之间正是有了爱,才互相关心、帮助,和谐发展。当看到爱、拥有爱时,我们会感到非常幸福、快乐和惬意。希望这样的爱多一些,浓一些,更多的享受人间的至爱至美。不少人在抱怨缺少爱,缺少美,其实是我们的心境不够,自己付出的爱不够。心里最原始的爱被当前的物欲所污染,最纯洁的心灵被眼前的功利所遮掩。当我们遇到每一件事情时,所考虑的往往不是它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对与错,而是这件事情对自己是否有利,把一切都功利化了。因此,我们的心灵变的麻木,思维变的迟钝,脸上的笑容变少,心中的爱也变的缺乏。苏东坡曾说过:“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身边处处有美景,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用爱心去发现,去欣赏,去拥抱。
不少人对工作缺乏热情,上班烦躁、郁闷、厌倦。在这种心态趋势下,对自己应干的工作勉强应付,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究其原因,就是过多地关注工作的结果,把工作和生活人为地分开,当成一种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没有看做是生活的重要部分。很少自觉主动工作,往往是被动去做。过多地注重通过工作得到什么,而没有把工作当成生活的过程。只有敞开心扉,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用心做好每个动作,用爱去体验其中的乐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内心深处去掉功利和浮躁,用爱真心对待每人每事,真正体会到工作的乐趣,生活的意义。
快乐生活是每个人追求和向往的目标,能否快乐生活是衡量一生得失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生活质量好坏的标准。一个旅行者偶然来到树木遮掩的墓地,看到一块块墓碑上刻着:某某,活了8年6个月零3天;某某,活了5年8个月零3个星期等等。都是一样的形式:一个名字和其在世的时间。时间最长的不超过11年。他们的生命真是太短暂了,于是旅行者就悲伤地哭了起来。听到哭声,一位老人走了过来。旅行者就问老者:“这里是不是发生过什么灾难?为什么这些死者全是孩子?他们是遭到什么可怕的诅咒吗?”老人笑了笑说:“别害怕,这里没发生什么灾难,也没有遭到什么可怕的诅咒。我们这里有个古老的习俗,当一个人长到15岁时,父母会给他一个本子。每当自己快乐的时候,他就打开本子,把它记下来。在左边写上因为什么快乐,右边写上这个快乐持续的时间。是几小时还是几天他都记下。就这样,他一点一滴地在本子上记下了经历的每一次快乐。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按照我们的习俗,人们打开他的本子,把他的快乐时间加在一起,算出总和,然后,把这个时间刻在他的墓碑上。在我们看来,这个时间才是一个人的生命的时间。”人生在世,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时间并不多,要把握自己,立足当下这一刻,珍惜自己,关爱别人,用心去做好每件事,实实在在过好每一天,快快乐乐享受每一刻,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充满爱和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