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司法文化 -> 法官园地

法官老张

  发布时间:2008-03-18 08:37:35


老张大名叫张传俭,今年59岁,家住河南省杞县竹林乡,退休前任杞县法院于镇法庭庭长。办完退休手续后他没有像其他法官那样无“官”一身轻,呆在家中养花弄草享清福,而是再次来到法庭当上一名普通的审判员,他说现在单位人员青黄不接,法官严重断档,还是再发挥一下余热吧。就这样他像以前一样,兢兢业业,继续上演着乡村法官的故事。

老张这人特别的耿直,工作办案从来都是只讲原则。别看是一个年逾花甲的老同志,身材精瘦,精神矍铄,干起活来风风火火,赛过小伙子。按理说作为一个老同志,退休下来的老庭长,返岗发挥余热,完全有理由不把自己绷的那么死。可以老张不,他总认为工作了一辈子,对法院、对法官有了真挚的感情,心中一直割舍不下。

于镇法庭是全县最偏远的法庭,距离县城六十多里。老张家在农村,距离法庭不远,可他却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在法庭一呆就是十多天。上班后,他每天都和同事一起骑上摩托车下乡办案,他常说趁我身子骨还硬朗,就让我多下去跑两趟吧,也好带带年轻人。

别看老头整天笑笑呵呵,慈眉善目,在关键时刻却冲的出。那年夏天的一天傍晚,老张和庭里同志刚刚从乡下办案回来,就看到一个年轻人慌里慌张的跑进大门,气喘吁吁的对老张说:“张庭长,快点去吧,俺家要打起来了,那可要出人命啊!”听到这,老张一边让同事小李发动摩托车,一边问来人咋回事。原来这个年轻人是法庭辖区一个村庄的当事人,前不久他因为与妻子感情不和,就到法庭起诉离婚,妻子对此不同意。认为在农村离婚是件丢人的事,并怀疑丈夫是不是在外边又找了相好的,才抛弃自己和孩子。于是两人就争吵不断,甚至拳脚相加。妻子一气之下,趁人不注意抱起农药自尽身亡。妻子死后,娘家人可不依了,认为姑娘在婆家肯定是受了天大的委屈,几个兄弟当时眼都红了。四处联系,纠集了亲戚朋友四十多人前来出气,非要好好的教训女婿一顿不可。得知消息后,女婿当即跑到法庭要求法官前去解围。简单了解情况后,老张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赶紧让同事向院领导报告,一边坐上小李发动好的摩托车,快速向事发地赶去。赶到后,老张老远就听到争吵声,看看黑压压的一大片人,就跳下摩托车,冲到近前。原来是姑娘家人赶到女婿家后,没有见到女婿,就把女婿家的东西砸了,还要打亲家公婆。这一砸不要紧,婆家人不愿意了,村内的邻居也认为对方有点欺人太甚,不把全村人放在眼里,就抄起家伙前来迎战。一时间双方百十余人是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现场充满了火药味。看着双方举起的铁锨、抓钩、木杈、棍棒,老张眉头眨都没眨,大喝一声:“都给我住手!”就伸手推开村民手中的家伙,用身躯将双方隔开。这时同事小李也冲到近前,和老张一起将双方隔开。因为现场没有几个人认识老张,也不知道他们俩是干啥的,就有人嚷嚷“老头,去一边,不然连你一块打了。”说着又一次扬起了手中的家伙。“我是法庭的,你们有事说事,打架能解决问题吗?不管是谁,只要将人打伤就是触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谁也不能大过法律。如果谁再想动手,就先从我张传俭身上踩过去,我就不信法律管不着你。”看着老张一副不要命的样子,现场的人都被镇住了。本来乱哄哄的现场顿时变的鸦雀无声,静的仿佛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到。老张就趁热打铁,对双方做工作,给他们讲清楚厉害关系,打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出现纠纷要通过合法渠道解决。在老张的苦口婆心下,双方亲属不知不觉放下了手中的器物,渐渐的散在一边。经过耐心调解,女婿向娘家人诚恳的赔礼道歉,并提出给岳父母进行经济补偿。娘家人看看事已至此,就是心中再悲痛,人死不能复生,也就原谅了女婿。一场械斗就这样结束了,而此时的老张累的好久没有喘过劲来。事后双方家人分别到法庭向老张和小李送来锦旗表示感谢,一个劲的说如果不是法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事态不知会发展到何种地步,肯定要出现人员伤亡,酿成悲剧。市中院得知情况后,为老张和小李记了三等功。面对荣誉,老张呵呵一笑,那都是应该做的,哪个法官遇到这种事情都会冲上前的。这就是老张,在群众危难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老法官。

干了几十年的法官和庭长,老张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官”,而是用自己的赤诚诠释了法官的职责。老张家在农村,老伴在家种田,几个孩子没有工作,经济条件在农村也是比较差的。可是他始终没有用过手中的权利来为自己和子女谋取任何私利,老家所在的乡镇属于自己法庭的辖区,他从来没有因为亲戚关系而损于法律尊严,在他心中,只有法律和做人的良知是最重要的。

经老张的手带出了6个庭长和5个副庭长,可是到退休时他还是一名庭长。面对荣誉,他总是推到同志们面前,他说你们还年轻,给你们荣誉可以让你身上有压力,工作有动力,我是一个老头子了,还要哪干啥?

这就是老张,让人可亲可敬的老张。

责任编辑:马中东    



关闭窗口

地址:开封市晋安路68号  
邮编:475004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