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了2024年人民法院在维护国家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实践成果,擘画了2025年以司法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蓝图。这份报告既彰显了司法改革的力度与温度,也为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交出了一份厚重答卷。
一、筑牢国家安全防线,以法治之剑捍卫社会长治久安
报告突出展现了人民法院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中的“硬核担当”。针对分裂国家、颠覆政权等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多部门出台惩治“台独”分裂犯罪的专项意见,并依法严惩杨智渊等分裂国家罪犯,以法律手段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打击跨境犯罪方面,全国法院审结涉缅北电诈案件4万件,同比增长26.7%,有力斩断跨境犯罪链条,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安全。此外,扫黑除恶常态化、严惩暴力犯罪等举措,使得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数量较十年前下降28.7%,社会安全感持续提升。
二、亮剑反腐败斗争,以零容忍态度净化政治生态
司法反腐是报告的一大亮点。2024年,全国法院审结贪污贿赂案件3万件,同比增长22.3%,依法惩处孙志刚等48名原中管干部,并对李建平等重大腐败分子核准死刑,释放了“不敢腐”的强烈信号。值得关注的是,足球领域系列腐败案的审判引发社会广泛共鸣,杜兆才、陈戌源、李铁等被依法定罪,体现了司法对重点领域腐败的精准打击,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净化行业生态的迫切期待。
三、护航高质量发展,以司法智慧赋能新质生产力
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人民法院以司法之力破局创新。反垄断司法成效显著,审结垄断案件31件,同比增长2.1倍,并通过惩罚性赔偿机制对盗用商业秘密案件判赔1.6亿元,为市场公平竞争划清红线。面对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依法应用”与“惩治技术侵权”双轨并行的治理思路,既鼓励创新转化,又防范技术滥用,为数字经济发展筑牢法治屏障。此外,北京、江苏等地法院通过破产重整机制化解巨额债务、盘活企业资产,展现了司法服务实体经济的“柔性智慧”。
四、聚焦民生“小案大义”,以司法温度守护万家灯火
报告将“百姓身边案”作为司法为民的落脚点。针对父母为子女购房、离婚逃债、恶犬伤人等问题,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明确裁判规则,让民法典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方面,人身安全保护令签发量同比增长11.5%,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依法顶格判处无期徒刑,彰显了司法对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而涉养老机构典型案例的发布,则推动适老化改造与安全保障义务落实,为“老有所养”注入司法关怀。
五、深化改革创新,以审判现代化提升司法公信力
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化体现在审判质效的全面提升。2024年,上级法院提级审理新类型案件2950件,同比增长33.8%,统一裁判尺度、强化类案指导。通过清理长期未结案件、优化审判管理指标,既破解“司法拖延”顽疾,又为基层减负增效,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及。
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工作报告,既是对过去一年司法实践的全面总结,更是向全社会传递了“严格公正司法”的坚定决心。从捍卫国家安全到护航经济发展,从惩治犯罪到保障民生,人民法院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在法治轨道上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望2025年,期待司法机关以更高水平的司法能力与社会治理效能,书写新时代“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