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新闻快报

“双百政法英模”巡礼 | 孙志伟 “用心”是办好案件的“良方”

发布时间:2022-10-09 11:07:41


文 |  常翔宇 赵栋梁

“孙志伟法官是不是从中院过来挂职了?能不能帮俺们捎个话,俺们想见见他!”这是孙志伟到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区人民法院挂职副院长的第二天。早上,刚到办公室的他就接到门卫的电话,说有当事人想拜访他。


一头雾水的孙志伟心想,自己刚到挂职的法院,还没开始承办案件,怎么会有当事人找自己呢?带着疑惑,他赶忙来到法院门口,远远地便看到几个熟悉的面孔。原来,是孙志伟曾承办过案件的当事人,因听说孙志伟在顺河法院挂职,便相约专程前来看望。


像这样的场景在孙志伟的法官生涯中还有很多。有人在寒风中等待两个多小时,只为了让孙志伟尝尝自家做的油香;满头白发的老人家,官司败诉后却再也没有上访过,甚至在街头遇见孙志伟,还会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只因孙志伟打开了他多年的心结……十余年来,孙志伟在审理的一起起案件中,用真心拉近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用公心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连获“全国法院先进个人”“河南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河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河南法院李庆军式十佳法官”等荣誉,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21年4月,荣登中央文明办评选的“中国好人榜”;2022年1月,入选全国政法系统“双百政法英模”。


“实现案件背后的社会和谐是法官不懈的追求”


“孙叔叔,我考上大学了……”2020年9月的一天,孙志伟办公室的座机响了,电话那头欣喜稚嫩的声音,把他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当年的案件中。


案发前,这个出生在贵州省的孩子是河南省开封市某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成绩优异,但因迷恋枪支,便从网上购买了铅弹和相关零件,自行组装成气枪后在网上售卖。一审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四年。当事人不服,上诉至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案件最后交由孙志伟主审。


孙志伟提审时,当事人痛哭流涕地说:“法官叔叔,我知道错了。我只是一时好奇,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想回学校念书,想上大学……”看着孩子清澈的眼神和稚嫩的脸庞,孙志伟惋惜不已,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问道:“案发时,你的准确年龄是多大?”当事人回答说:“18岁。”“是周岁吗?”孙志伟问道。“应该不是。”当事人不太确定地回答。听到当事人的回答,孙志伟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核实点。于是,他仔细核查卷宗,发现当事人的案发年龄确实存在疑点。


“这个疑点必须查清楚,关系到孩子作案时是否为未成年人,这也是本案量刑的重要依据。”孙志伟知道,这一个疑点决定着这个当事人的一生。


贵州与河南相距千里,要弄清孩子的真实年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孙志伟和合议庭成员踏上了前往贵州的寻访之路。一路上,他们克服路途遥远、山路崎岖、语言不通等各种障碍,来到孩子的出生地,先后询问被告人的接生婆、已退休多年的计生干部,并到当地防疫站调取孩子出生时的防疫接种本。上述证据均证明孩子作案时未满18周岁,依法应对其从轻处罚。


接到判决书后,孩子掩面而泣:“感谢法院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我能重返校园。我一定好好学习,努力考上大学,回报社会。”


“在一个案件里彰显公平正义是最基本的要求,实现案件背后的社会和谐是法官不懈的追求。”谈起办案体会,孙志伟说。


2020年12月,社会高度关注的“错换人生28年案”上诉至开封中院。这起案件在审理时,已经有了很多讨论的观点,这给二审承办法官带来极大的考验和挑战。


案件最终交由孙志伟承办。接到案件后,孙志伟认真查阅8册共计1260页的卷宗材料。看完案卷材料后,孙志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法院判决应当体现生命至上的理念。虽然“错抱”事件与当事人姚某罹患肝癌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是历史遗留的个案,但这件事影响了个人一生的命运,造成子女与亲生父母之间分离达28年之久。由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当时管理混乱,对“错抱”事件的发生存在重大过错,因此,应对过去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综合考量案件事实、损害后果等因素,孙志伟在吃透案情、梳理证据后精心撰写了32页共计17000余字的审理报告,改判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对姚某因罹患肝癌而产生的合理损失承担全部民事赔偿责任,并将医疗费、营养费等各项费用提高至60万余元。


2021年2月8日,开封中院以视频直播的形式对该案进行了公开宣判,众多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被告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及时主动履行了判决。“虽然二审判决支持我们的金额与我们上诉金额还是存在差距,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二审判决还是非常积极、大胆地肯定了一审法院的公正裁判,在其基础上又对姚某及其家人的上诉请求作了进一步提高与支持。”原告的诉讼代理人周兆成说。


“不管是疑难复杂的刑事案件,还是繁杂琐碎的民事案件,我都办过。感悟最深的是‘用心’是办好案件的‘良方’。”孙志伟说。


“法官不能只是就案办案”


“我们不是为了钱,我宁愿把钱捐出去。原告在我叔生前都没有进行赡养,现在想起来要钱了!”


“捐了我也同意,但你们必须把偷取出来的十万元钱拿出来!”


……


在一起继承案件开庭当天,原、被告双方一度情绪激动。孙志伟多次安抚双方情绪,庭审才得以顺利完成。

庭审结束后,书记员对孙志伟说:“这个案件应该没有调解的希望,还是直接判了吧。”孙志伟摇头说:“下个判决容易,但是,这就会让当事人因为一笔钱,致使亲人之间相互仇恨,甚至代代延续下去。我再努力试一试,还是想办法尽可能维系他们的亲情。”


这是一起因为代位继承而引发的纠纷。老人去世后,没有第一、第二顺序继承人,本应由五位有代位继承权的继承人共同继承,但其中两人私自取走了其中的十万元存款,部分用于支付被继承人丧葬费用。于是,三名继承人作为原告将私自取走上述存款的两名继承人诉至法院,要求平均分配被继承人的遗产。


作为开封两级法院尚未出现先例的新型案件,这起纠纷需要孙志伟解决的难题有很多:要查清被继承人的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父母、子女是否全部死亡或者不存在;要查清符合继承条件的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要查清符合代位继承条件的继承人人数……


在该案中,被继承人于20世纪60年代随其父母从外市迁入开封。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人数多,且被继承人死亡时已经73岁,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死亡的相关材料难以找到。因此,要想查清楚其中的各个细节,难度极大。孙志伟一方面认真审阅卷宗材料,一方面到社区和被继承人原户籍地进行走访调查,一一了解其中的具体情况。


在弄清楚所有细节之后,2022年5月4日,孙志伟再一次主持双方进行调解。整个办案过程,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一线》栏目以直播形式记录。经过数小时的耐心劝导,孙志伟终于找到了双方都认同十万元大部分用于老人丧葬费的突破点,说服双方当事人相互让步,重拾亲情。


这是孙志伟审理的众多案件中的一件普通民事案件。孙志伟常常告诉自己:“法官不能只是就案办案。”十余年来,孙志伟办理了近2000起案件,不管是疑难复杂的刑事案件,还是繁杂琐碎的民事案件,孙志伟在办案过程中始终坚持将调解工作贯穿整个诉讼过程,用温情打动群众,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在一起邻里纠纷案件中,当事人张某和权某因一些生活琐事,从最初的口角争执演变成故意伤害案。张某被羁押后多次扬言,出去后要将对方“灭门”。


“案情并不复杂,正常维持一审判决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一纸判决能化解两家人的矛盾吗?如果双方矛盾不化解,张某刑满释放后很有可能会有过激行为。我必须让这个矛盾随着案件的判决一起了结。”孙志伟打定主意,没有急着结案,而是一有时间就前往当事人居住的村里,想着要帮助双方彻底化解矛盾,实现邻里和谐。


被害人权某说:“张某仗着人多势众,总是欺负我们,这次又把我打成重伤,应该重判他。”


张某家属说:“我家从来没欺负过他们,是他母亲先骂人。”


……


孙志伟往返案发地10余次,走访群众40余人。时间长了,村民们都认识了他,主动给他介绍情况。当事人家属也被他的真诚打动。在当地村、乡干部的帮助下,双方当事人及其家属彼此谅解,握手言和。


“每当看到双方态度的转变,看到积怨已久的双方握手言和,我都会心满意足。我会默默地鼓励自己,要努力做到下沉再下沉。要沉得住心,钉得住脚,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负起责任。”孙志伟说。


“群众知法才能更好地守法”


“我根本就不知道这是犯罪行为,现在后悔也晚了……”孙志伟第一次提审张某时,张某懊悔地说。在从事刑事审判工作期间,一摞帮助网络信息犯罪的案件卷宗,放在了孙志伟面前。被告人张某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他自己看来,就是把自己的几张银行卡借给朋友使用了一段时间,收了一笔“好处费”。


但“无知”并非无罪。像这样的案子,孙志伟遇到了很多。每当孙志伟审理类似案件时,内心总是无比沉重,很多人就是因为不知法、不懂法而误入歧途。

孙志伟法官(中)为某部队官兵开展普法讲座   供图 河南高院

“法律是社会规则,群众知法才能更好地守法。”孙志伟为他们感到惋惜的同时,也暗下决心,要把本职工作和全民普法紧密结合,力求让法律知识深入人心。从2018年开始,孙志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走进机关、社区、学校、企业、乡村、军营……开启了他的普法之路。 


虽然想法很好,但在真正开始之后,孙志伟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平时审判工作繁忙,孙志伟很难腾出时间准备课件。


“原本以为把自己知道的法律知识和审理过的案例向群众宣讲就可以了,但真正宣讲的时候才知道有多难。刚开始讲课的时候,我会着重以法律书上的内容为重点,可是讲了没一会儿,听众就开始打哈欠、玩手机了。”回忆起一开始的普法工作,孙志伟笑着说。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给孙志伟泼了一盆“凉水”,这使得他有些气馁,甚至一度产生过放弃的想法。但是,一位群众课后的咨询,让孙志伟感到普法这件事十分重要,只是自己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于是孙志伟慢慢调整自己的讲课思路:遇到老年听众,他就讲授如何预防电信诈骗、再婚后的财产处理,以及与儿女发生赡养纠纷的处理等内容;遇到军人听众,他就讲授军人如何利用法律保障自身权利,如何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处理好家庭及邻里事务纠纷;遇到学生听众,他就讲授如何防范和处理校园欺凌、如何做好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等内容和案例……


为了让讲课内容更加便于听众接受,孙志伟充分利用下班时间,精心撰写课件,力求做到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普及法律知识。为了做出精品案例,孙志伟常常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为了让自己讲授的内容让群众听得明白,孙志伟还在许多拿不准普通话发音的字边上标注汉语拼音。


五年来,孙志伟共开展普法讲座50余场,听众6万余人。每次普法讲座,他都会给听众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


“孙法官,我是上次您去仪表社区开展普法讲座的一个听众,现在我遇到一个问题想向您咨询一下。”


“好的,我现在马上就要开庭,等开庭结束后我给您回电话,好不好?”


“好的,麻烦您了,孙法官。”


……


如今,像这样的咨询电话,孙志伟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回答群众法律咨询,帮助群众依法处理纠纷已经成了孙志伟日常生活的常态。“只要是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法官必须要坚持的。”“普法讲师”的身份让孙志伟忙并快乐着。



“家庭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


“之所以能够十多年如一日地做到廉洁自律、忠诚勤勉,是因为家庭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谈到自己这些年来获得的荣誉,孙志伟将其归功于他的家庭。


孙志伟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孙志伟小时候,父母就教育他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你是一个可以决定别人命运的法官,一定要行得正、坐得端,要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孙志伟始终将家人的叮咛铭记于心。


在深耕审判业务的道路上,孙志伟从不懈怠,家人的鼎力支持始终是他向前奔跑的动力。在孙志伟看来,每一项荣誉的获得,都离不开妻子的大力支持和默默奉献。


2009年11月,是孙志伟的新婚假期,而此时恰逢单位面临繁重的工作任务。在新婚的第三天,他只好把妻子送回娘家,自己投入紧张的工作,计划好的蜜月旅行也不得不取消。后来,孙志伟的两个孩子相继出生,但也因为法院工作繁忙,他两次都放弃了陪产假,把妻子和孩子交给岳父岳母帮忙照顾,自己每天只能先忙完工作再赶回去陪护。妻子总会开玩笑地说:“我等度蜜月都等到两个孩子出生了,咱们什么时候去呀?”


孙志伟和妻子一直秉承用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和以身作则的态度去引导孩子,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们总是会挤出时间来陪伴子女。全家一致约定每个周五的晚上是“家庭读书会”的时间,一家四口围坐在一起,畅谈一周的阅读心得。2021年8月,孙志伟一家被河南省妇联授予“河南省第二季廉洁治家最美家庭”,2022年4月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五好家庭”称号。


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孙志伟身上有着特有的纯朴和执拗劲儿。“有人问我:当法官苦吗?说一点不苦那是假话。但如果问我因为苦而后悔吗?答案一定是‘不后悔’!人这一生,有些事情总是需要用心去坚守。在法官这个位置,凭着自己的智慧传递司法热度和人性关怀,于我而言意义非凡。”孙志伟说。




关闭窗口

地址:开封市晋安路68号  
邮编:475004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